目前分類:其它作家&閒聊 (1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一次聽到有川浩這個名字,是在日劇《飛特族買個家》,當時我以為有川是專門刻畫親情的好手,怎麼也想不到原來熱血激情也有他的一份。


我所看過的作品(無論影像文字)中,日本人大概是最懂得營造熱血氛圍的,有川浩的《機械狂人》再度印證我的想法。

一群就讀平凡電機工科大學的男孩們,一個全名「機械管理研究社」實則代表「危險」的社團(機研=危險,日文音相近),兩者交集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傳說(其實是製造麻煩XD)。

文學院出身的我,很難想像理工科的男生們過得是什麼生活。有川浩筆下的故事或許稍嫌誇張,但被他文字牽著走的我,卻不自覺認定這些爆炸啊、破壞啊是他們的日常生活。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過去二年,我習慣對該年的作品分出高下。考慮到相異的類型不適合放在一起比較,今年我打算採用另一種寫法,沒有名次之分,只挑出在各方面獲得我青睞的書籍。

因此,我不用像以往那樣拘泥於十名之內,痛苦掙扎著究竟要怎麼給出等第XD

比起去年,我今年的書籍戰績無疑精采多了。雖然本數不如寫論文那年(2007年),但頁數飆新高,我不免有些自豪。我也不再只專注於推理領域,視野變得更開闊。

以下,我的閱讀篇‧年度推薦開始。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想到我2012年第一本讀完的小說竟然是這本《魔法覺醒》,我就感到悲哀。


將近700頁的大部頭,我原本以為可以享受到滿滿的魔法奇幻,有如《哈利波特》般的有趣與刺激。但我錯了,《魔法覺醒》根本只是披著魔法外皮的愛情小說,整本書談的不過是一個吸血鬼與一個女巫莫名其妙相愛又莫名其妙將其它人拖下水又莫名其妙結束的故事。

我得忍住多大的衝動才不至於把這本書撕爛啊!(因為太厚了)

本書敘述因父母死後一直刻意壓抑自己魔力、逃避魔法的女巫黛安娜‧畢夏普,某日在牛津的圖書館借到一本「艾許摩爾782號」,無意解開其中的束縛,沒想到卻引來許多超生物的覬覦,黛安娜因此陷入危機。此時一位英俊、多金、魅力十足的吸血鬼出現了,馬修‧柯雷孟成為黛安娜的白馬王子,盡心盡力地保護她,卻因為異族不得結合的規條兩人陷入極大的痛苦,甚至得為此與整個世界為敵。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岸田瑠璃子對我而言是個陌生的作家,如果不是在推理版看見別人的推薦,我大概終其一生都不會接觸她的作品。但我慶幸自己沒有錯過《沒有出口的房間》,雖然讀到1/2左右已經有點猜出作者的意圖,但確切的謎底我仍然到最終一刻才知曉。

簡而言之,讀完本書就兩個字:「驚艷!」

作者透過三名互不相識的男女被關進封閉的空間,衍生出三段表面上各自不相干的故事,每段故事都深深吸引我,馬不停蹄一頁一頁翻下去。不過真正精采的是,故事們在最後匯聚為一時的爆點,我足足倒抽了好幾口氣。

本書情節流暢,文字易讀,身為女性的岸田掌握角色的情緒又十分到位,所以我非常推薦本書。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與北歐的作家挺有緣的,先是接觸了瑞典的《龍紋身的女孩》,之後又中了挪威的《雪人》試讀,在寒冷的冬天閱讀這些作品,相當應景。


《雪人》一書內容與它看似童稚的標題完全不搭嘎,書中出現的雪人,不是孩童興奮之下的可愛創造物,而是兇手殺人之後所獻上的標誌。

每年初雪之際,便會有已婚有小孩的婦女失蹤,即使推測死亡,屍體也遍尋不著。而警探哈利‧霍勒接到一封署名「雪人」的匿名信,似乎暗示這些失蹤之間的關聯與連續殺人犯的存在。於是哈利堅持調查失蹤案,竟意外發現多起失蹤案的共同點,深入追查後,案件的輪廓逐漸清晰,但同時也逐漸置哈利與其前女友於危機之中。

就犯罪類型的作品而言,《雪人》算是中規中矩的小說,該有的刺激、緊張、驚悚等成份無一不缺,同時配備一位擁有情傷兼黯淡過去的警探,並安排格格不入的工作環境,以彰顯主角的不同凡響之處。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冬天,我打著生日尋根的名號,背起簡單的包包,憑著記憶,顛簸著幾個小時的車程回到烙印在我腦海裡的童年老家。景物有些依舊,有些卻不復以往,但無論變與不變,我都無法再是當年的小女孩。為此,我寫下了〈孤島的回憶〉一文聊表紀念。


而我驚訝地發現《留味行》一書,竟與當時尋根的我的心情如此相似。我獨自躲在診所診療室的一角(因為陪媽媽去復健),才翻開書本沒幾頁,眼角便不知不覺潤濕。我多慶幸自己佔據著角落,不會遭人側目。

但我與作者不同的是,作者追尋的,是屬於她奶奶的逃難記憶。大戰期間,一個女孩子家從上海飄洋過海、渡船搭車,進入越南再深入四川,這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作者與奶奶的感情篤厚,在奶奶過世後,她拿著一張地圖與八小時的口述歷史,踏上一趟前路未卜、不知有無盡頭的旅程。

本書採取「今-昔」交錯的寫法,除了娓娓道來作者奶奶當年逃難的因果與過程,更多是表達作者在旅行、追憶期間的感受與想法,後者恰恰引起我強烈的共鳴。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初之所以報名《赤道曙光》的試讀,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作者的經歷吸引了我。泰勒‧史蒂芬斯自年幼便與家人分離,在各大城市乞討,即使長到可以工作的年紀,依然如工蜂般艱苦忙碌地討生活。可以想見,這樣的人一旦創作,很容易將自己的人生投射在作品中。


果不其然,泰勒筆下的女主角──凡妮莎‧麥可‧夢露,便是一名遭遇坎坷、悲慘,卻未曾示弱的堅強女人。

一般而言,我並不是那麼喜歡冒險懸疑類型的作品以女人為主角,因為大部分的作者儘管可以將女主角塑造得極為聰敏慧黠,但面臨愛情時,卻忘了賦予她們腦子。(事實上有些男性主角也是如此,而且情形更糟)

然而,夢露卻絲毫不會給我這種感覺。儘管她也會被愛情困擾,不過更多時候我看見的是她的堅毅、冷靜與殘忍。我欣賞她殺人不眨眼、辦事不拖泥帶水,她有女性的纖細、男性的果決。書末她處決「兇手」時,極為冷酷與鎮定,看得我大呼過癮。所以自始至終,我對這位女主角印象一直很好。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尖端出版社所辦的活動,之前我以為11/21就截止投票,原來是我搞錯日期,11/28才是最後一天。

所以懇求大家,如果覺得我的心得文寫得還可以的話,麻煩請進到「吐嘈模式全開的《推理要在晚餐後》(by siedust)」這篇文章裡,幫我按一下「讚」,謝謝^_^!

順道一提,東川篤哉確定會在這次國際書展訪台,而《推理要在晚餐後》第二部也賣得嚇嚇叫(相關消息請按「」),我看搞不好還會出現第三部,日劇版已經演到第二部的案件了呢!

在PTT的偵探版看到有人將赤川次郎與東川篤哉相提並論,我才想到兩人的寫作風格確實有些相似,賺進大把鈔票的成果也如出一轍呢!只是中學時代我熱愛的赤川如今已束之高閣,而東川篤哉又會如何呢?

撇開打敗《告白》銷售量這個事實,我只期望東川別和湊佳苗走向同一命運,作品銷售情形似乎每下愈況。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東川的作品是賣得愈來愈好,比湊佳苗幸運多了。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已撰寫過作品,不在此列。

林斯諺《芭達雅血咒》
道尾秀介《鼠男》
江戶川亂步《孤島之鬼》
橫溝正史《醫院坡血案》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為一部處女作,伊蓮諾‧布朗的《莎士比亞三姐妹》無疑誠意十足。既端出親情的磨合與羈絆初步贏得我的青睞,書中無時無刻浸潤著莎士比亞的詩句又使我神往不已。可以說本書相當合我的胃口,泡透在我最愛的主題(親情)與傾慕的文學大師(莎士比亞)裡,簡直是雙重享受。


異於英文原名「The weird sisters」,中譯標題一開始便親切地暗示本書與莎士比亞之間的關係。但英文書名卻更貼合地點出書中人物的特點,與彰顯作者刻意使用的奇特的敘述方式。

weird」含有「古怪、不尋常」之意,不過從莎士比亞的《馬克白》追溯它的語源,其實它更接近「命運」一詞。換言之,這是一部關乎三姐妹命運變化的作品。三姐妹的父親熱愛莎翁之作,因此自小十四行詩是她們的童謠,父親給予的忠告與建議也出自莎翁之手,久而久之,她們傳遞情感不是像一般手足會透過粗俗平凡的語言,而是已然作古四百多年的男人所留下的經典台詞。

本書的三位主角便是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成長、茁壯,成年後有的極度眷戀故鄉,有的巴不得逃離、浪跡天涯。可是最終都因為母親的罹癌,不得不再度聚首,也因此開啟她們生命另一頁的「燦爛」。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小歷史課本告訴我,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積弱不振的朝代,撇開分裂時期不算,宋朝擁有的疆域大小也居歷朝歷代之末。所以提起這個朝代,我眼裡總是只有輕蔑。但史式卻以特別的角度告訴我們,宋朝的價值為何,它如何在艱困的環境裡締造屬於他們的光榮。


與《明朝那些事兒》說書式的手法不同,本書寫法近似學術書籍卻毫不枯燥。本書之所以能吸引我,作者飽含情感的描述居功厥偉。雖然歷史強調客觀性,但我認為撰寫歷史書籍者卻不能不投入感情。沒有「情」,歷史如何能生動?

史式的觀點顛覆了我長久以來的成見,宋朝的「重文輕武」有它不得已的理由,「積弱不振」也非全部的真相。如果宋朝從頭至尾就是一個糟糕的王朝,它如何能屹立300多年?如何發明眾多後代(包含外國)都受用的技術?中國四大發明,有二個就誕生在宋朝(指南針、火藥),一個成熟於宋朝(活字印刷)。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大的紙鈔,也從宋朝開始使用,沒有一定的發達經濟,紙鈔根本無用武之地。由此可知,宋國力或許不是歷代中最強,卻也絕不可小覷。

宋與其它朝代最顯著的不同,大概是它與外族的關係。過往我認為宋朝兵力不強盛,所以無法與外族抗衡,但史式提出相反的看法,從地理位置、當時的民生狀況切入,分析宋與外族的互動。其中最能扭轉我看法的,就是宋輸歲幣予遼國的背後動機。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拿到《長崎》的試讀本時,我非常驚訝。因為它大概是我參加試讀以來,讀過最輕薄短小的作品。然而,這薄薄的一本書裡,卻蘊含深刻的寂寞與悲傷。


《長崎》是改編自日本發生的真實事件:一位生活作息固定、並鮮少與人來往的老先生,發現家中飲食莫名地逐漸減少,在財物未損失的情形下,老先生非常疑惑。於是開始在家中裝設網路攝影機。沒過多久,他終於察覺真相。

原來,他與某個「外人」早已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了一年。

這種微妙「共生」關係令我驚訝。在台灣要發生類似的情形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畢竟台灣建築不是透天厝就是大樓,可供外人佔住的壁櫥+無用的客房很難存在。但我認為作者想表達的,倒不是本事件有多麼奇異,而是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現代人普遍的寂寞。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族中的日常瑣事能寫得引人入勝又不落俗套,並非易事,笛安無疑是箇中翹楚,一本《西決》完全抓住我的目光。


笛安以鄭家老二鄭西決為主敘述者,描述鄭氏這個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家庭中發生的種種事蹟。在西決略帶稀鬆說笑的口吻裡,我本以為這會是個足以惹我捧腹的作品,然而往下讀後,才發現所有的輕鬆只是假象。無論是西決本人,抑或看似最無憂的鄭南音,都背負著難以想像的沉重包袱,更遑論父母都是瘋子的鄭東霓。

這三個堂兄弟姊妹,父母遭遇各異,因此造就他們迥然相異的性格。

西決幼年父親即意外身亡,母親一聽到消息便跳樓自殺,追隨亡夫而去。西決這一生都活在「母親寧可選擇艱難的死,也不要他」陰影下。他說過最令我心酸的一句話就是:「媽媽,和我一起生活下去有那麼可怕嗎?」正因如此,寄人籬下的西決是堂兄弟姊妹中,最在乎家庭的,他寧可付出一切,也要保住家庭的和諧。即使前女友成了自己叔叔的妻子,他也不吭一聲。這樣的西決,也許懦弱、也許不求上進,可是失去太多的他,已經沒有選擇的機會。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絕命狂奔》是我閱讀詹姆斯‧派特森的第二部作品,雖然本書不是他最受歡迎的
Alex Cross系列,但我卻愛此書勝於之前的《絕命追緝令》。

本書敘述紐約市出現一名變態殺手,企圖為處於污濁世界人們來點教訓。他自稱為「老師」,全世界的人們則是他的「學生」。精於談判的本書主角麥克‧班奈特,被上頭欽點處理此案。隨著「老師」的「教導」次數增多,麥克承受的壓力也愈大,如何阻止這個瘋子與自家小孩們的感冒病毒,成了麥克肩上最沉重的負荷。

雖然我僅僅讀過詹姆斯‧派瑞森兩本作品,但不難理解他之所以躋身暢銷作家的理由。無論是《絕命追緝令》或《絕命狂奔》,都充滿了刺激緊張的情節,會令人揪住一顆心既期待又害怕結局。尤其是後者,在以麥克的第一人稱與變態殺手的第三人稱交錯之間的描述,更是引人入勝。雖然我看慣了《犯罪心理》,類似的情節多不勝數,可是詹姆斯‧派瑞森的文筆永遠有辦法抓住我的目光。

再者,我很喜歡作者在如此緊湊的劇情中,仍能適時穿插主角的家庭情況,做為一種溫柔的緩解。詹姆斯‧派瑞森筆下的男主角都是愛家的好男人,也許工作緣故沒辦法讓他們盡責滿分,然而他們對家庭的用心絕對無庸置疑。比起那種坐擁美女、隨處調情的男主角們,Alex和麥克實在是難得一見的優質男人!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撰寫過作品,不在此列。

本文計有:
袁哲生《倪亞達》
貴志祐介《鬼火之家》
江湖閑樂生《春秋五霸》
安吉‧瑪莉亞‧森克《謀殺村》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初讀《配對》,我想起了中學時代接觸過的喬治‧歐威爾,他的《一九八四》迄今仍然是我記憶中不可抹滅的一章。


但比起喬治‧歐威爾的犀利與尖銳,直指內心的捶擊,《配對》顯得溫和無力。它講述的不過是一段兩難的愛情,背景設立在虛構的「社會國」,在這個國家人們安居樂業,生活、生命皆受到保障,只是從工作、愛情到死亡你都無法擁有自主的意志。該選擇何種工作、該愛上誰、該何時死去,通通官員說了算。

女主角卡希雅就與社會國的大多數人相同,溫馴地服膺一切的規則。然而自從她十七歲的配對宴會後,一切都亂了套。她的配對對象該是她的青梅竹馬薩德,她該和她父母一樣,尊重社會國為他們的安排,與薩德長相廝守。但當她的微型卡配對資料出現另一張臉孔(凱伊)後,她的人生開始天翻地覆。

溫馴不再,質疑不斷滋生,卡希雅逐漸找回屬於自己的思考能力,不再被官員牽著鼻子走。然而代價卻非她一人所能承受,她在薩德與凱伊之間擺盪,矛盾的愛情令她既痛苦又酸甜,最終失去許多,也得到許多。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自我有記憶以來,法庭推理類型的作品我接觸的就不多,比起純粹推理挖掘真相的故事,法庭上的攻防戰似乎乏我問津。也許我下意識認定法庭上「有罪、無罪」的那一套不過僅僅代表面對法律時的交待與虛偽,真實為何根本沒人在意。


然而,《我無罪》一書倒是帶給我另一種思考方向。無論判刑與否,真相帶來的罪刑永遠都會施加在真正的犯罪者身上,即使他身上沒有實質的鐐銬,無形的桎棝都會如影隨形跟著他。

本書敘述上訴法院的首席法官魯斯迪‧賽畢奇在他事業正如日中天之時,竟涉嫌謀殺結縭36年的妻子芭芭拉。無獨有偶的,魯斯迪二十年前也被控謀殺情婦,但幸運無罪脫身。如今他卻得再度面對同樣的指控,而起訴他的竟然與二十年的檢察官是同一人──湯米‧墨托。

事件彷彿有意識般,將二十年前的情況再度複製。二十年前的魯斯迪有了外遇,二十年後,已屆六十歲的他依然重蹈覆轍,與小自己二十多歲的助理安娜產生關係。不同的是,最終安娜與魯斯迪的兒子奈德相愛,而魯斯迪疑似殺害自己的老婆、兒子的母親。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完本書,我想起《仁醫》一劇開頭的口白:


在我們看來,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可以想去就去地球的另一面,任何時候都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天過著平凡卻充實的生活,享受甚至忘記黑暗的夜晚。但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一切,失去鳥兒一樣的自由,失去充實的生活,失去明媚的夜空,當黑暗的夜無邊無際的籠罩著,只有你一人,你還能在那裡找到光明嗎?會努力尋找光明嗎?還是在失去光明的世界裡,努力創造光明呢?

本書主角莎曼珊‧金絲頓曾擁有她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相挺的姊妹們、深愛她的家人,與燦爛的、站在頂端的高中生活。她與朋友們恣意妄為,貶低同儕,她追求閃閃發亮卻虛無的生活,無意中遺失許多美好而不自知。直到二月12日──她最愛的送花傳情日──,所有都改變了。

她因為朋友酒駕結束她短暫的少女生涯,從此開啟一場重複循環的噩夢。只要她一睡著或死去,她便會在醒來時,再度不知盡頭地經歷同樣的二月12日。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紫蘿蘭之謎》是珍妮‧瓦倫堤的處女作,一出版即榮獲英國衛報兒童小說獎。雖然我不太清楚這個獎項多受矚目,但我可以肯定本書帶給了我一個輕鬆愜意又驚喜的夜晚。


十六歲盧卡斯‧史溫某日與朋友分手後,因為累的走不動,而走進一家計程車行,那是他第一次與「紫蘿蘭‧派克」相遇──補充說明,是裝在骨灰罈的紫蘿蘭‧派克。

人一生中多多少少會遇到些不可思議的事,不過因為受陌生的骨灰罈吸引而產生想將它帶走的念頭可不常有。當然盧卡斯是個正常的青少年,可不是什麼變態殺人魔的前身,打算利用骨灰罈「自我訓練」什麼的。他純粹是聽到了紫蘿蘭這位老太太的呼喚,隱隱約約覺得自己不該丟下她孤零零處在陌生的計程車行,被當作失物招領──可悲的是,也許一輩子也不會有人領回她。

故事從此開始,看似無關的骨灰罈,卻牽引著盧卡斯尋覓、破解他此生最想明瞭的謎團。雖然本書被分類為兒童小說,但我認為歸為懸疑一類也十分恰當。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於世,多少有一、二樣感到恐懼的事物。像我對高處始終無法寬心,每每爬上瞭望臺,只能隔著一定的距離俯眺遠方,要我接近柵欄或窗臺,不如叫我死了算了。我的同事極度恐懼壁虎,光聽到聲音她就能從椅子上跳起來,恐狗或恐貓的人在我周圍更是不少見。


恐懼雖然看似是負面的能量,然而若從相反的角度思考,人不會感到恐懼,恐怕也會失去保護、珍惜的動力。只是過猶不及,如果恐懼的量度太高,使自己失去許多值得享受的人生,豈不也是悲劇一場?

吉蒂、丹希娃莉筆下的角色們便是如此。

在《恐懼學校》一書,她塑造了四位少年少女,他們各有各的煩惱,而且是超乎尋常、難以想像的「恐懼難題」。瑪德蓮害怕蟲子,特別是蜘蛛,她總是隨身攜帶殺蟲劑,帶著面紗,除蟲大師的電話是她手機速播鍵的第一號人物。提多恐懼死亡,他熟知政府公布的各項死因與統計人數,他幾乎二十四小時監控他家人的行動,以免他們不小心死去。露露患有幽室密閉症,一旦處在密室,她的左眼便會快速跳動,情緒難以自制。蓋瑞森住在邁阿密,但他從小到大不敢前往海灘遊玩,因為他十足十的恐水。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