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歷史課本告訴我,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積弱不振的朝代,撇開分裂時期不算,宋朝擁有的疆域大小也居歷朝歷代之末。所以提起這個朝代,我眼裡總是只有輕蔑。但史式卻以特別的角度告訴我們,宋朝的價值為何,它如何在艱困的環境裡締造屬於他們的光榮。


與《明朝那些事兒》說書式的手法不同,本書寫法近似學術書籍卻毫不枯燥。本書之所以能吸引我,作者飽含情感的描述居功厥偉。雖然歷史強調客觀性,但我認為撰寫歷史書籍者卻不能不投入感情。沒有「情」,歷史如何能生動?

史式的觀點顛覆了我長久以來的成見,宋朝的「重文輕武」有它不得已的理由,「積弱不振」也非全部的真相。如果宋朝從頭至尾就是一個糟糕的王朝,它如何能屹立300多年?如何發明眾多後代(包含外國)都受用的技術?中國四大發明,有二個就誕生在宋朝(指南針、火藥),一個成熟於宋朝(活字印刷)。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大的紙鈔,也從宋朝開始使用,沒有一定的發達經濟,紙鈔根本無用武之地。由此可知,宋國力或許不是歷代中最強,卻也絕不可小覷。

宋與其它朝代最顯著的不同,大概是它與外族的關係。過往我認為宋朝兵力不強盛,所以無法與外族抗衡,但史式提出相反的看法,從地理位置、當時的民生狀況切入,分析宋與外族的互動。其中最能扭轉我看法的,就是宋輸歲幣予遼國的背後動機。

自五代十國以來,民不聊生,宋太祖為休養生息,加上燕雲十六州的屏障不再(都怪該死的石敬塘),一直致力於宋遼的和平。宋真宗與遼的澶淵之盟,更維持邊境百年的安定。但在我早期的觀念裡,宋真宗的親征,明明是勝仗,為何還要浪費金錢給對方?讀到史式的分析後,我才豁然開朗。宋遼之間的戰爭是打不完的,即使宋真宗這次能贏,不代表宋有資本可以和遼國耗下去。況且無論孰勝孰敗,痛苦的永遠是老百姓。與其陷人民於水火,那麼慷慨一點,做個無關痛癢的冤大頭,換取安定,有何不可?再者,輸遼歲幣還遠比不上打一次仗所花費的金額,說起來也是挺合算的交易。

宋朝令我改觀的還有另一點:民族意識之抬頭與民族英雄的形象。各朝代並不乏對抗外族而留名青史的人物,宋朝的岳飛、楊家將等人物名聲卻特別高。小時候我受歷史課本洗禮,以為岳飛等人就是只會對皇帝愚忠的臣子,所以才會被金牌召回而被賜死。可是史式告訴我可使金兵聞風喪膽的岳飛其實相當聰明、圓滑,分寸進退他都懂。他盡忠的對象不是宋皇朝,而是千千萬萬深陷深水熱火中的老百姓,楊家將與後來的文天祥亦然。

因為金兵、蒙古兵的存在,激發人民的民族意識,已然超越國家之間的對立,而昇華為民族間的抗爭。

如果不從疆域大小、兵力強弱,而以經濟、文學、政治等角度來判斷一個朝代的優劣,我想宋朝排名可謂數一數二。宋朝經濟發達,看看清明上河圖便可想像;宋朝文學鼎盛,詞、散文、說唱藝術等在文學史上均赫赫有名;宋朝雖然出色的皇帝不多,但能搬上得檯面的都是令許多朝代的臣子稱羨的好皇帝。試想:有哪個朝代的皇帝如此禮遇讀書人,就算在朝廷不順遂,外調就可以海闊天空?(看看明朝時期,外調?別傻了,不被廷仗、不被凌遲就很好了)有哪個朝代出過這麼一位名聲震撼青天的清廉之官包拯?沒有皇帝的全力支持,包拯審得了皇親國戚?

換言之,透過史式的描寫,我終於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一個曾經令我瞧不起的朝代,原來也有屬於它自己的出色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