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從未看過X戰警系列的我來說,做為前傳的《第一戰》成為我的第一次真是再好不過了。因為要找到一部劇情與萌點平衡發展且互相兼顧的作品實在不容易,而《第一戰》輕而易舉便達到我的理想。
《第一戰》的劇情很簡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正式進入冷戰期,各自發展他們的核武軍備,擁有基因突變能力的變種人也私底下蠢蠢欲動,刻意想挑起美蘇之間的齲齟,意圖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以核武來製造更多的變種人。
另一方面,本劇的兩位變種人主角查爾斯(X教授)與艾瑞克(萬磁王)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環境下長大,前者擁有還算平和的家庭,後者卻飽受希特勒軍隊蹂躪,雖然順利激起他特別的能力,卻同時為此失去他的母親。
環境是決定性格的因素之一,我想編劇在此已經暗示查爾斯(James McAvory 飾)與艾瑞克(Michael Fassbender 飾)勢必得走上相異的未來。長大後的查爾斯致力於基因方面的研究,他竭力尋求變種人與人類和平相處之道,但艾瑞克卻用盡心力找尋他的殺母仇人。抱著不同目的兩人,竟在一場意外中相遇,並出乎我意外地相互合作。
- Jun 06 Mon 2011 21:06
[電影] 《X戰警:第一戰》 觀後感
- Jun 04 Sat 2011 17:00
[閒聊] 我的同人世界
本文為BL相關,不喜者請慎入。
- Jun 02 Thu 2011 20:34
[推理] 逢坂剛《卡迪斯紅星》 讀後感
幾年前,逢坂剛的中譯本引進台灣時,我因為好評買下了他的《百舌吶喊的夜晚》。但買歸買,放在書架上我居然漸漸遺忘,直至今日,我還沒有機會拜讀。反倒我先接觸了《卡迪斯紅星》。
拿到《卡迪斯紅星》試讀本的當下,我一整個傻眼,這大概是我試讀過最厚的作品了,我曾經認為我大概沒有辦法拚完它,可是逢坂剛的文筆打破了我的猶疑。
整整二十九萬字我就在逢 坂剛流暢的筆調裡,順利閱畢。儘管逢坂剛描述的是一個我不熟悉的時代與國家,他卻能緊緊抓住我的目光,隨著文中的動盪不安而情緒起伏。
《卡迪斯紅星》約分為上下兩部,場景各在日本與西班牙,時代背景遠在我尚未出生的1970年代。主角漆田亮是一位PR人員(企劃顧問),某次在接受雇主委托接待來自西班牙的吉他大師拉墨師並招開記者會後,拉墨斯拜託他為他尋回鑲有七顆鑽石的吉他「卡迪斯紅星」。
- May 31 Tue 2011 22:37
[閒聊] 佐藤健新CM:FIT'S「フィッツ觀賞篇」&日本映画批評家大賞(6/1更新Fit's CM)
今天淋雨回家,心情本來很差的。可是一開電腦,看到Fit's又要出新廣告,我整個情緒大轉換。
我好愛小健在發表會的髮型啊啊~~
不知道這個髮型會不會在CM裡出現。
我印象中,這個髮型只在一個地方出現過。我後來回去翻了好久,才找出原來是在2010年的明信片裡(下圖),只是頭髮分邊不同方向。不過服裝一改,整個fu差好多,這個小孩果然百變,稍稍改變某個部分,給人的感覺便會截然不同。
- May 30 Mon 2011 19:06
[電影] 《鋼鐵人》 觀後感
即使是我最愛的Robert Downey Jr.來飾演鋼鐵人,我想我對Super hero的作品依然難以打從心裡喜歡。
無論是superman或spider man,我從來就沒產生過興趣。本以為Robert可以讓我改觀呢!
不過Robert的Tony Stark真是有魅力,儘管欠扁、自大到不行,卻有他獨特之處,要討厭他也不容易(反派先生請不要發出噓聲)。
雖然我對《鋼鐵人》興趣不大,但對於Robert而言,這部電影卻是他演藝生命的另一個重要的「啟程」。
- May 28 Sat 2011 19:00
[推理] 詹姆斯‧派特森《絕命追緝令》 讀後感
當我連結到詹姆斯‧派特森的個人網頁(←按下去),我驚訝他比我想像的還要來得年長,作品說是「著作等身」都不為過。雖然閱讀他的《絕命追緝令》時我已經猜到他肯定是個頗有經驗的作家,但產量豐富可不在我的意料之內。根據資料,他可是當代高收入者之一,首屈一指的推理驚悚兼暢銷作家。
詹姆斯‧派特森作品甚多,《絕命追緝令》是他的Alex Cross系列之一,此系列曾數次改編為電影。只是無論電影或原著,我從未接觸過。但讀完《絕命追緝令》,倒是能夠理解製作人相中他作品的原因。
高潮迭起、衝突連連,加上權力與性的糾葛,好萊塢最吃的不就是這一套?
《絕命追緝令》描述主角Alex Cross在生日當天接到自己姪女死亡的消息──屍體甚至沒有完整的跡象,只剩殘骸──他決心查出真相。然而挖掘的過程中,他卻發現姪女從事的是難以啟齒的工作,案件本身亦牽扯到眾多高層,相同死法的女孩一具一具被發現。Alex Cross有預感自己即將面對的不僅是殘忍的連續殺人犯,其中更隱藏著眾多難以應付的權力遊戲。
- May 26 Thu 2011 18:14
[日劇] 《頂尖神醫》(最上の命醫) 觀後感
- May 23 Mon 2011 19:56
[閒聊] BAFTA頒獎典禮-《Sherlock》相關(5/24更新)
- May 21 Sat 2011 18:00
[閒聊] 佐藤健 Fit's第6彈CM「小旅行篇」(附前五彈CM)
我開始懷疑佐藤健Fit's這系列的廣告是不是打算拍到天荒地老了(笑)。
這次和小健搭配的依舊是上回「電車篇」的宅男們,不過舞蹈的複雜度好像又提高了,因為小健說他足足NG了64次。
我心想,這孩子是不是最近太閒都窩在家裡宅化了所以身子骨才這麼差啊!
比起當初第一次的十分鐘就練好舞蹈的過去,顯然小健是老了啊(遠目)。
- May 19 Thu 2011 17:30
[閒聊] 2011年夏季日劇~終於有所期待!!
回頭翻了一下我寫的文章,這兩年我都習慣在下季日劇來臨前寫點期待度的,但沒想到今年春季我居然讓過跳過。也合該如此啦,我春季劇根本一部都沒看,寫了也沒用,連冬季日劇我也只解決完一部《真正的犯人》,感覺好像土地在休耕一樣。
這麼說來,今年夏季搞不好我會開始發芽茁壯也不一定唷!!
因為根據目前開出來的夏季名單,就有二部我是一定不會放過,一部等名單確定絕對追到底。
夏季一向是日劇收視比較低迷的時期,似乎是日本在宅率不高導致的結果。不過這幾年日本戲劇收視率嘛都不怎麼樣,已經與季節未必正相關了。我覺得關鍵還是在劇本啊,沒有好劇本怎麼留得住觀眾呢?
一提到好劇本,再看夏季目前開出來的名單,我不免一陣心酸。雖說日劇原創劇本式微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但改編劇大行其道總令人恐懼,這樣會不會使得編劇能力江河日下呢?
- May 17 Tue 2011 17:00
[日劇SP] 《最後的晚餐‧刑警遠野一行與七人嫌疑犯》 觀後感
以新約聖經耶穌釘十字架前與祂的門徒共進晚餐的內容為標題,井上由美子構築出這個「罪行與贖罪」的故事。看到編劇大名,我已經明白本劇絕不可能走本格推理的路線,加上朝日的風格向來與社會派較符合,因此我已經做好追溯動機遠勝過推理兇手與手法的心理準備。
果不其然,故事進行到約二分之一,兇手的面貌已呼之欲出,而動機竟也不難猜測,令我有點惋惜。我想起西村京太郎的《殺人雙曲線》,井上在建立兇手動機這一層面與它倒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西村京太郎技高一籌,不僅動機漂亮,手法也十分出色。
本劇敘述某間新開張的義大利餐廳,在開張當日發生縱火案件,店主八木澤(成宮寬貴 飾)因傷住院,其餘客人死的死、傷的傷。奇怪的是,在店中受傷的客人竟無一人留在醫院,大家不是藉故逃走,便是一開始就逃離縱火現場,再不出面說明。遠野刑警(佐藤浩市 飾)感覺事有蹊蹺,便就客人逐一查問,漸漸推敲出縱火案件背後的真相。
本劇集結了一群大咖演員,有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可以扛起主演招牌的,可惜卻沒有給他們多少發揮空間。七名嫌疑犯除成宮寬貴、黑木瞳與西田敏行戲份較多外,其它如石黑賢、安達祐實、本鄉奏多等台詞都算得出來,尤其是安達祐實,她這個角色不錯耶,可以更有詮釋的餘地,結果卻……
- May 15 Sun 2011 13:38
[旅遊] 北京自助之旅,終於敲定!!
- May 13 Fri 2011 18:26
[英劇] The IT Crowd(IT狂人) Season2-3 觀後感(兼談Sherlock第二季)
- May 11 Wed 2011 19:54
[港劇] 魔鬼之路,可以由善意鋪成-《刑警》 全劇觀後感
我將《刑警》的結局擺在週末看完是正確的,因為從結束至今,我的心情依然澎湃不已。
TVB 這幾年的作品向來以爛尾「著名」,所以我根本不敢奢望《刑警》能收得多漂亮。但這次我可是誤會它了,沒想到此劇竟然能夠收得鏗鏘有力,以至我腦海不斷盤旋、回味著。
無論從哪個角度──演員演技、劇本、導演或其它──切入,《刑警》都不愧是我可以豎起大拇指的傑作。最初我只是好奇它的高人氣,以為它是部如《刑事偵緝檔案》類型的作品(我個人大愛刑事系列)。但從首集便揭示它與我想像的差異,《刑警》根本不是什麼中規中矩的刑事偵查作品,案件固然是主線之一,但角色們的成長、變化才是本劇最亮眼、最出色的部分。
《刑警》描述警員石東昇(黃日華 飾)被人陷害坐了十五年冤獄,爾後因為一本雜誌的圖片得到平反的機會。重新歸回自由世界的他,雖然如願以償繼續擔任警察,但美好的家庭已不復以往,瞬息萬變的社會更是他必須努力適應的。
- May 09 Mon 2011 17:00
[閱讀] 湊佳苗《夜行觀覽車》 讀後感
成年後我第一次坐的觀覽車(摩天輪),是日本大阪號稱最高的天保山摩天輪。儘管我因為輕微的懼高症在小小的車廂裡一動也不敢動,當摩天輪緩緩升至最高點,大阪的夜景依然盡收眼底。我內心的恐懼與興奮莫名地混雜於一,而遠方黑暗與光明竟交織出一幅意料之外的美景。
湊佳苗以「觀覽車」為題名的新書,令我想起了這段難得的經驗。書中三個瀕臨或已經破碎的家庭,他們的遭遇就像我乘坐摩天輪的心情啊!
本書以三個家庭為主軸,他們住在號稱高級住宅的雲雀之丘,雖然房屋建於上坡出入並不一定不方便,但俯視坡下的人們似乎可以帶給他們無比的優越感。對於這種坡上坡下的論調,我曾經在島田莊司的〈山丘之上〉拜讀過,本來只是建築商因應地勢開發而形成的住宅群,不知為何在日本竟會衍生成坡上富有坡下貧窮的結果論。
然而事實上,房子建於何處並不重要,重點是居住者。本書的三個家庭表面雖然亮鮮,可是實際內裡已經傷痕累累。遠藤家的獨生女彩花是個隨時會抓狂的高中生,父母只會容忍、逃避卻不思索原因為何,也不願加以改善。小島家刻意改成兩代同居的房屋,但遠赴美國的兒子卻不願回來與兩位老父母同住。高橋家光鮮亮麗到令人無法逼視,父母與三個孩子成就均非凡,不過殺人案偏偏發生在他們家。
- May 07 Sat 2011 22:27
[閱讀] 近藤史惠《伊甸》 讀後感
報名試讀之前,我對近藤史惠一無所知,只記得在推理相關的討論,這個名字曾經出現過,因此我理所當然地將她的作品與推理劃上了等號。
當《伊甸》到手後,我才驚訝的發現,它不但是近藤史惠的前作《犧牲》的續篇,嚴格來講,它和推理也八竿子打不著。
但優秀的作家自然有辦法寫到不論題材依然吸引讀者的目光,《伊甸》接續《犧牲》的自行車題材,一個我陌生到不行的範疇,我卻讀得十分滿足。
本書描述主角白石誓在法國參加環法賽的經過,雖然對他這位亞洲人而言,進入歐洲的自行車世界充滿了挑戰與挫折,白石仍然不屈不撓地堅持著,也與同車隊的選手有著深厚的情感。只是環法賽一開始,白石卻得知自己所處車隊即將解散的噩耗,唯一可以拯救車隊的方法,竟是支持另一車隊的新人尼古拉。但白石為了不離棄自身車隊的主將米柯,坦然拒絕,即使此舉將斷送他在歐洲自行車界生存的機會。
- May 05 Thu 2011 19:23
[推理] 宮部美幸《魔術的耳語》 讀後感
當初我是接在東野圭吾的《惡意》之後閱讀本書,我想對宮部美幸可能不太公平吧!畢竟那時我熱愛本格,但《魔術在耳語》顯然與本格扯不上邊,看到書背的文字:「撼動人心、真摯深刻的少年成長物語」,讀到一半的我,更加確定我是無法再次感受到如《惡意》一般的震撼了。
當然,這不代表本書沒有閱讀的價值。從我讀完《模仿犯》後,我對宮部美幸就有一定的放心,雖然《模仿犯》不算是什麼推理小說,但宮部的文字真的很有渲染力,能將讀者的心揪得緊緊的。
《魔術的耳語》敘述三名看似不相關的女性,接連以匪夷所思的自殺方式喪命。到了第三名受害者,順理成章地帶出本書少年主角日下守,原本只是受害者不小心衝出十字路口而造成車禍死亡,然而日下守卻因為某通電話而察覺事情的不對勁,進而調查原委,竟發現其中的關聯性與第四位受害者的岌岌可危......
光看文案會覺得好像蠻有本格的味道,不過本書主要探討的並不是兇手是誰或動機論,而是著重在手法的形成,與社會上某些令人不敢茍同的現象。諷刺的是,這些現象都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遭,甚至在你我身上。例如:嘲笑小偷的兒子一定是小偷;家人犯了罪(儘管是無心之過),家人也要遭受冷落與傷害;團體欺凌的恐怖之處;做壞事者無止盡的藉口......
導讀裡說宮部美幸是一位愛的作家,這評論實在中肯。
- May 03 Tue 2011 17:03
[閒聊] Takeru magazine plus last&JRA、ほろよい最新CM-佐藤健相關
- May 01 Sun 2011 17:03
[奇幻] 《血族》 讀後感
事實上,我對於吸血鬼相關的作品興趣向來不大。這種帶有虛幻特質的族類,依賴吸血維生,無論是淒美或險惡的描述,我只覺得虛偽與愚蠢,可是皇冠即將出版的《血族》卻意外打破我的成見。
《血族》是由奧勒蒙‧迪‧多羅這位曾經拿下三座奧斯卡獎的編導,與查克‧霍根合作。我對奧勒蒙這個名字其實頗陌生,因為他執導過的電影如《祕密客》、《羊男的迷宮》我都沒有接觸過。但提到最近即將拍攝的《哈比人歷險記》我眼睛就一亮,奧勒蒙正好是這部電影的編劇,與導演彼得‧傑克森合作。讀過《血族》後,我更加期待哈比人成品的出現。Martin Freeman能主演這部電影真是太棒了!
《血族》不愧是製作電影的人才寫出來的作品,情節起伏掌握得相當流暢,且情景塑造得相當具體,十分引人入勝。我曾經一度讀到頭皮發麻、戰兢恐懼,連夜晚上廁所都有點緊張。
本書主要敘述璃晶七五三大型客機在紐約順利降落後,突然與機場完全失去聯絡,飛機徹底斷電,飛機本身宛如死寂的墓場。等相關人員費盡千辛萬苦突破客機大門,竟發現機上人員幾乎全數死亡,僅有四名倖存者。
- Apr 28 Thu 2011 17:00
[閱讀] 詹姆士‧達納許《移動迷宮》 讀後感
即使曾受過William Golding《蒼蠅王》與電影《Cube》的洗禮,《移動迷宮》依然帶給我滿足且刺激的閱讀經驗。
本書敘述16歲的主角湯瑪士某日醒來後,發現自己的記憶非但被消除,還被送往名為「迷宮幽地」的奇怪地區。迷宮幽地裡盡是青少年,他們每個人與湯瑪士相同,都不記得過去,只能咬牙在迷宮裡盡力生存。迷宮幽地雖然有足夠的糧食、陽光,他們彼此間也能相互合作、自給自足。但幽地外卻是令人顫慄的巨大迷宮,恐怖的鬼火獸成群肆虐。為了逃出生天,他們攪盡腦汁,卻發現所有的線索竟繫在自己身上。
初讀本書,我腦中浮現的便是《蒼蠅王》這部名著,一樣是以青少年為主角,一樣是刻意被丟到荒島/迷宮(蒼蠅王雖說是因為空難,但沒道理只有小孩存活,是作者故意的設定),湯瑪士等人卻比Ralph他們來得幸運得多。畢竟迷宮幽地的大家會有不和,多數時刻僅僅是針對「創造者」的憤怒,以及對外面世界的不安。而在《蒼蠅王》中,讀者只能眼見兩批小孩針鋒相對,理性、規律活生生被罪惡、瘋狂吞滅。
話雖如此,湯瑪士等人在面對鬼火獸的殘忍追擊時,也是夠驚心動魄了。宛如電影《Cube》的各種殘酷的機關全裝在鬼火獸身上,湯瑪士他們面對的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偏偏迷宮路線每天都會改變,他們費盡心力描繪地圖仍然找不出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