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我翻開《齒輪之心》,我以為這是個工業革命後以英國倫敦為背景的故事,命運坎坷的主角們、貧富差距甚大的都市、溫暖與冷漠交雜的人情……,我腦中瞬時可以想起不少相關背景的作品。然而,作者的設定是美國某城市(紐約或波士頓),顯然那個年代各個發展中的都市可能都面臨相似的窘境。
三位主角均處於社會下層,過著彷彿一輩子都見不到陽光的日子。來自義大利的吉歐父母雙亡,年僅十幾歲便被叔叔賣給街頭老大,鎮日以小提琴音樂賺得微薄的薪資,他最大的夢想是買張船票返回義大利與弟妹相聚。弗雷迪自幼被母親拋棄,在孤兒院受盡凌虐,好不容易脫離魔掌在布蘭奇師傅底下發揮他的機械才能,卻養成了他畏懼信任的性格。菡娜原本有個美滿的家庭,但父親的中風不僅使得她放棄學業,更得每天辛苦勞動才能養活他們全家。
三人本來毫無交集點,在偌大的城市裡庸庸碌碌地捱過一天又一天,但意外的相遇令他們絕望的命運出現了曙光。
本書雖號稱具備奇幻色彩,但事實上奇幻的部分並不多,重點是在於三人如何攜手並進,創造屬於他們的人生。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類題材,充滿冒險緊張的氣氛,又能於其中體現友情的可貴、信賴的重要。當主角們在城市裡為躲避壞人、尋找人生出路的同時,也以自己的生命學習一切必要的人生課程。隨著主角們的成長,我似乎也隨著他們得到了一些勇氣與力量。
- Mar 19 Sat 2011 19:04
[閱讀] 馬修‧柯比《齒輪之心》 讀後感
- Mar 18 Fri 2011 18:29
[閱讀] 王雁《大懸疑之葬玉琀蟬》(上) 讀後感
受過南派三叔《盜墓筆記》的洗禮,我對於這類型的作品愈來愈有興趣。我本以為《大懸疑》這系列也與盜墓相關,所以報了試讀,但閱讀後才發現它的重心與盜墓關連不大,雖然也有部分內容與之牽扯,但大多僅止於知識的敘述。
本書由一張駝皮與一只漢代玉蟬揭開序幕。背景設定於墨里州專賣古玩舊貨的鬼街口,看地名就知道此處不單純,龍蛇混雜,什麼人物都有。而駝皮與玉蟬暗藏的祕密使得鬼街口更加緊張,甚至導致兇案的發生。
根據書背的介紹,本書網羅了「歷史考古、盜墓收藏、神祕宗教、刑事偵查、法醫解剖、風水地質和淒美的愛情故事」。說實在的,一部作品要好看,並不是把什麼東西都塞進去就足以吸引人,如何料理題材才是重點,也最能考驗作者的功力,而《大懸疑》在這點上可能需要加強。
誠然,本書的架構龐大,確有綜古貫今的氣魄。然而,作者的文筆與冗雜的描述卻令我屢屢皺眉。作者將古老之事、遙遠的宗教傳說寫得氣勢十足,令人神往,可我無法理解既然她能處理好這古色古香的歷史,為何在提到現代的兇案時,會如此拖沓?
- Mar 17 Thu 2011 20:00
[電影] 《春風沉醉的夜晚》 觀後感
本片如沒意外,應該會榮登我心目中2011年最難看(懂)的電影吧!
我在隔天還要上班的情況下,晚上八點抽空去電影院觀賞,得到的只是幾乎快入睡的結果,這片根本該改名為「冬日沉睡的夜晚」才是。
根據簡介,這是一部同志作品,敘述主角與有婦之夫交往,人家老婆請了私家偵探(?)去調查,沒想到這位偵探卻不知不覺愛上了主角。
就簡介而言是我會喜歡的題材,但導演呈現的方式快把我悶死了,而且劇中不時出現的情欲戲碼(男男)看得我相當不舒服。我不是反感男人之間的做愛戲碼,我不喜歡的是我從裡頭感覺不到愛情,講難聽點,我覺得那是「交配」而非做「愛」。
- Mar 15 Tue 2011 19:05
[日劇] 懷舊日劇簡單談:失望與欣喜-《顏/超感應女警》
★日本首播日期:2003年4月
當初我想看《顏》,是衝著仲間由紀惠來的。
《顏》主要是以嫌犯素描師平野瑞穗(仲間由紀惠 飾)為中心點展開的戲劇,然而故事重點似乎不是很集中在這個職業上,戲劇張力也不夠強烈,不太能吸引我一氣呵成把它看完,之前看的三部冬季日劇(2003),不論搞笑嚴肅,都能感動我,甚至流淚。但《顏》好像缺了什麼,無法使我產生共鳴,我很努力坐在沙發前融入劇情,可是就是沒有辦法。
而且,劇情不夠聚焦,明明主角是平野,沒想到她的案件居然一下子就解決了,反而最後幾集重心都在西島耕輔(小田切讓 飾)身上,同時也浪費了一堆配角可以發揮的機會。
- Mar 13 Sun 2011 19:47
[閱讀] 艾倫‧布萊森《奇人館裡的活骷髏》 讀後感
猶記得小時候,我曾在遊樂園看過所謂的「奇人秀」,雖然內容粗糙簡陋,以大人的角度一眼便可望出虛假,但對我那顆幼小的心靈卻是個衝擊。
自此,我十分厭惡這類型的表演或相關資訊。《奇人館裡的活骷髏》恰恰卻以所謂的「奇人」、「怪人」為主角的作品,可想而知一開始的閱讀對我而言有多麼不容易。
故事背景設計在十九世紀中期的紐約,也是林肯總統遇刺前後的時期。巴納姆建立了當時首屈一指的博物館,不過這個博物館卻非我們想像中的單純,它是一個展出可怕的動物遺體、令人屏息的戲劇表演,以及由巴納姆親自網羅的「奇人」與「怪人」現場演出的地方。
巴索羅謬‧佛圖諾正是其中的一員,他異常瘦弱,宛如骷髏,但他卻將自己的身體視為一種天賦。當他演出時,除了展現他不可思議的軀體外,他更以傳說人生哲理為表演樂趣,他深信觀眾之所以受他吸引,不僅僅是因為特殊的外貌,更多是因為他的哲學思維。
- Mar 12 Sat 2011 09:20
[心情] 祈禱、祝福與學習-關於日本東北地震
當日本東北發生強震時,我正在講台前開心地上課。
直到空堂有時間上網後,一開始公布7.9的震度我還不以為意,因為震央在外海,我以為不會波及陸地太多。等到數字上修到8.8、8.9,搖晃、海嘯正式宣告摧毀這個淳樸的北國,我幾乎在螢幕前動彈不得。我忘了我最後一節怎麼上完課的,只記得心揪得緊緊的與學生提起這場災難。
921的餘悸我一輩子都忘不掉,而當時我不過處於震度只有4的台北。
8.9,這是多麼恐怖的數字!
回家後我立刻打開電視,果然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台灣媒體傲慢而毫無悲憫的報導更叫我的心淌出血來。
- Mar 10 Thu 2011 19:00
[美劇] Criminal Minds(犯罪心理) Season3-4 觀後感
CM第二季的結尾讓我很不滿,我曾經以為我再也不會接觸這套劇集了。
後來是怎麼鬼使神差我也忘了,總之,當我開始第三季後,我發現我居然更被吸引,一路衝到第四季完。我原以為Gideon的離開會成為我的停損點,但編劇的爭氣似乎挽回了我的心。我個人非常喜歡第三季,大部分故事寫得都很棒,第四季雖然後期有幾集我不是很滿意,但結尾十分有力,我的評價也很高。
CM是少數我愈看愈喜歡的劇集,雖然我對第二季的結束方式頗為微詞,卻也不得不承認第二季的水準遠勝首季,第三、四季更沒令我失望。
除了情節引人入勝外,角色們之間的聯繫也是我觀看的重點。新成員Rossi頂替了Gideon,我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大概因為我已經習慣美劇這種換人的模式吧!心知再哀嚎也無濟於事,倒不如盡快適應新角色。
- Mar 08 Tue 2011 17:23
[閒聊] 其實很不想放的,可是......(Sherlock Holmes相關)
- Mar 07 Mon 2011 19:11
[奇幻] 結城光流《仇野之魂》(篁破幻皇子系列01) 讀後感
日本的平安時代似乎總充滿著各式各樣奇幻與浪漫的氛圍,夢枕獏的《陰陽師》帶領我開始理解這個時代的美妙。原以為除了夢枕獏之外我不會再接觸其它描寫同時期的相關作品,不過結城光流的《仇野之魂》給了我這個機會。
《仇野之魂》是結城光流的「篁破幻皇子」系列的第一本,「仇野」是不祥之地,因為此處盡是被丟棄屍骨與骷髏。偏偏在此地,匯聚了一股極其陰暗、怨恨、嫉妒等等負面的力量,怨魂自此而生,騷擾得京城人士不得安寧,甚至還屢屢引起火災,使無辜者牽連其中。
本系列的主敘述者橘融是官宦子弟,是個善良、堅毅的少年。他與主角小野篁自幼相識,青梅竹馬。但小野篁因為父親職位緣故,曾離開京城數年。回到京城後,即使與橘融之間仍一如往常,橘融卻感覺有些改變,彷彿有一堵看不見的牆橫梗在兩人中間。
相較於橘融的表裡如一,小野篁幾乎可以稱得上標標準準的雙面人。在人前他完美無瑕、溫文儒雅,加上他無可挑剔的俊美容顏,總是可以唬得別人一愣一愣的。然而面對橘融,以現代述語而言,簡直是個「傲嬌」,任性蠻橫到不行。
- Mar 05 Sat 2011 18:58
[閒聊] 英劇、美劇瘋狂轟炸中
過去我對影集多半抱持少量少餐的心態,也沒有特別強烈的需求,但該死的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竟然一部接著一部挖坑。
事實上,以字幕訊息量與國情而言,日劇對我是相較的輕鬆,短時間便可投入。不像影集,我需要一點時間習慣,可是習慣後,包山包海的內容就任我遨遊了。(所以這是我坑山坑谷的最大理由?)
當然同樣是影集,英劇與美劇之間仍存有不少的差異。
美劇很好進入,喜劇類語言犀利、直接,劇情類刺激、火辣,大多可以讓人一眼就愛上。問題是電視台的心態往往令我詬病,收視率好的就一路做下去,做到它爛掉,不懂見好就收;收視差的可能隔天就看不到它的存在(腰斬)。
至於英劇則容易顯得迂迴、悶騷,正如英國人的性格,連諷刺都要繞個圈。然而英劇的魅力就在此,一旦察覺並理解它的手法,喜劇類會叫人笑到翻天,劇情類絕對有品質保證。英國電視台對戲劇的「品管」顯然比美國好一點,編劇比較有機會能夠完整地架構一個故事,這是觀眾之福啊!
- Mar 03 Thu 2011 18:48
[英劇] The IT Crowd(IT狂人) Season1 觀後感
滿早之前就有人推薦我《IT狂人》這部英式喜劇,不過當時我主力都放在日劇,所以一直沒時間接觸它。直到我的四肢百骸被《Yes, Minister》打通後XD,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不來嘗試一下另種英式幽默。
看到《IT狂人》的標題,不免令人聯想到美國影集的《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大爆炸)。兩者同樣以宅男為主角,但因著英美兩國風俗民情的差異,展現出來的笑點大相逕庭,這同時也顯現出英美喜劇著力點的不同。
英劇的笑點有時候是建立在對該國文化的理解、對於冷笑話的忍受程度,以及誇張的肢體語言上。也許初接觸者無法理解,然而一旦被擊中笑點,產生的「笑」果絕對難以估計。依我目前觀賞的英劇來看,《The office》算是最難進入的,但《Yes, Minister》與《IT狂人》相當好入手,只要看個一、二集肯定會被這群悶騷嘴賤的英國人逗得捧腹不已。
英美喜劇都擅長以諷刺來製造歡笑,但同樣是嘲諷,美國人習慣拿自己開刀,英國人卻能夠拿整個大不列顛來開玩笑。《Yes, Minister》就不用說了,編劇嘲謔政治嘲謔得多爽啊!而《IT狂人》也不落人後,102「Made in Britain」的滅火器與壓力測量器雙雙故障,多明顯的諷刺啊!我就愛編劇這一套!
- Mar 01 Tue 2011 18:45
[閒聊] RDJ&Jude Law的閃光記事-8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我要先強調,本文純粹花痴取向,請慎入。
對於各項頒獎典禮,我基本興趣都不大,唯一最熱衷的只有多年前《孽子》入圍的金鐘獎我全程鎖在電視螢幕前。
當然,奧斯卡這種國外獎項我更陌生了,加上入圍的作品我看過的五根手指頭都數得出來,所以並不會感到有趣。
不過今年RDJ與Jude的連袂頒獎太閃了,所以我昨晚居然乖乖地等在電視機前就為了看兩人互動的中文版(本來都要爬上床睡了的說)。
- Feb 27 Sun 2011 19:23
[電影] 《Nativity!》 觀後感
這是一部看完後我心情超級愉悅的作品!(轉圈圈)
本劇我是為了Martin Freeman才找來看的,劇中他飾演某小學的老師Paul Maddens。他曾經對未來充滿憧憬,與女友Jennifer感情甚篤,哪知兩人因為摩擦導致分手,而後Jennifer遠走美國實現她的製作人夢想,Paul卻只能在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教書。
當然Paul也渴望自己能夠做出一些成就來,他曾負責校內的聖誕戲劇表演(Nativty指的就是耶穌出生,通常中小學會在聖誕節舉辦演出),但卻被當地的報紙批得一無是處。相反的,Paul的朋友Gordon,一個討人厭的傢伙,他每年寫的作品卻總能獲得五顆星的評價,我相信這與他任教於當地的高級小學不無關係。
總之,Paul在經歷感情破碎、才華被踐踏等打擊後,基本上對生活已經不存在太多熱情。他成為一個古板而冷漠的男人,直到校長Mrs. Bevan再次將聖誕戲劇表演丟給他,順便附帶她的姪子Poppy──美其名為幫忙的兼任教師,事實上不過是個外表成年但內心完全兒童化的傢伙──Paul的生活掀起了濤天巨浪。
- Feb 25 Fri 2011 19:39
[電影] 《B咖妙管家/Miss Pettigrew lives for a day》 觀後感
導演說,這是一部寫給成人的童話。看完本片後,我不能同意他再多了。
背景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倫敦,主角佩蒂古(飾)是個老是被主人解雇的管家,因為她總是堅持主人不喜歡的原則。後來她因緣際會遇見黛莉西亞(飾),陰錯陽差成了她的私人祕書。黛莉西亞是個來自美國的舞台劇演員兼歌手,活在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周旋於三個男人之間。聰明而有主見的佩蒂古便想方設法為她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也為她尋得最適合她的事業與愛情。
我很喜歡這部作品,佩蒂古與黛莉西亞乍看之下極為不搭,但在生活上卻意外地互補。佩蒂的聰明才智在其它主人眼裡是不合時宜的老骨董,黛莉西亞卻樂意擁抱它們。黛莉西亞混亂的生活與優柔寡斷的想法卻總能在佩蒂古的引導下走向光明的結果。
兩人的友誼就在這樣的互動下逐漸加溫。
- Feb 22 Tue 2011 19:11
[英劇] 《Yes, Minister》第一季 觀後感
我真是愛死英劇這種短小精薄的風格!!大力推薦本劇!!!!!
我之所以會看《Yes, Minister》(是,大臣),是翻閱《Sherlock》相關文章時的小小意外。因為有人提及Mycroft Holmes的角色像極了劇中的Humphrey爵士,表面上雖未居高位,卻掌握國家機器的大部分權力,甚至能將國家最高的行政首長玩弄於手心。這種設定非常合乎我胃口,我當然不能錯過。
《Yes, Minister》由BBC製作,從1980-1984一共做了三季,每季七集,每集30幾分鐘(另有一集聖誕特集)。
故事以英國政府白廳的辦公室為背景,新上任的內閣大臣James Hacker就像許多新官一樣蓄勢待發,打算嘗試各種改革。不過在他底下的部屬可不做如是想,他的常務次官Humphrey爵士擁有二十五年的經歷,對於操控大臣腦袋那點思想可是駕輕就熟。
- Feb 20 Sun 2011 19:43
[CM+新人賞] 2011ほろよい&JRA競馬篇&エランドール賞-佐藤健相關(2/21更新JRA CM&圖片)
話說我第一眼看到今年ほろよい的廣告,瞬間被秒殺!!
該說小健長大了嗎?去年的ほろよい還像少年的說,今年就很有大人的氣質了啊。
這跟我翻閱《NOUVELLES》是同樣的感覺,寫真集一整個很Shake我。(有空再來寫文)
今年的ほろよい加入了生力軍桐谷健太,感覺更協調了(笑)。畢竟小健和健太兄合作太多次了,我都開始懷疑這兩位最年長+最年幼(Rookies限定)組合是不是有什麼紅線牽著。
- Feb 19 Sat 2011 21:57
[小說] 譚雅‧荷莉《鬼女孩》 讀後感
『有時候,高中生活的確關乎未來生死。』
當我開始回顧中學生涯,很難想像當時的自己,有多麼在乎一些微不足道的人事物。似乎只要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小小的世界可以就此天崩地裂,或者幸運一點,煥然一新。
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這簡直可笑到不行。然而在青春期孩子的眼裡,這是一切。
《鬼女孩》的主角夏洛特便是如此。
- Feb 17 Thu 2011 19:10
[電影] 關於我所看過的同志電影(七)擦邊球篇 end
- Feb 15 Tue 2011 20:14
[小說] 懸疑精采的《怒江之戰》(上卷)/南派三叔、乾坤
提起南派三叔,我想大部分讀者最先躍入腦海的,必定是《盜墓筆記》四個大字。
我對《盜墓筆記》鍾愛有加,想當初我只是衝著它的名氣找來翻翻,沒想到最後卻難以自拔。時間允許的話,我幾乎是一本接著一本讀下去。
可以說正是因為南派大叔,我才急切渴望參與《怒江之戰》的試讀活動。因為他的文字與情節散發著強烈的魅力,總能吸引讀者的目光。
《怒江之戰》的背景設定在抗日戰爭期間,以遠征軍為主要人物。我對這段歷史了解甚微,唯一的記憶是來自康洪雷導演的《我的團長我的團》,慘的是,我也才看了開頭而已。所以什麼滇緬會戰、野人山、孫立人等,對我來講,都是陌生的名詞。
- Feb 14 Mon 2011 19:18
[小說] 殘酷的童「話」-艾瑪‧唐納修《房間》 讀後感
五歲小孩的世界能有多大?以成人的角度想像,再怎麼狹窄,也不可能僅僅侷限於100多平方呎的空間。
但本書的主角傑克,從他出生以來,他的世界只有他被囚禁的21歲母親與這座看似房間的「牢籠」。
《房間》全書以五歲傑克的口吻寫成,最初我以為它是部愉快的作品,畢竟它以幼兒的口吻描述。但當我發現傑克的世界觀與一般人相距愈來愈大時,才漸漸察覺這背後隱藏了多麼可怕的答案。
傑克的童言童語,對我而言,再也不是可愛小孩的有趣想像,而是代表監禁、控制與強暴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