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擦邊球」,在此意指電影中並非以同性戀者為主角,卻因為意外、誤會而導致作品散發著濃郁的同性情誼;或者同性情誼不是故事主軸,而是故事支線的作品。
這類作品都非常精采,所以我才想說也來介紹一下。有沉重的也有笑料百出的,任君選擇。
回顧(點選標題即可聯結該篇文章):
前言&亞洲篇(上)
亞洲篇(中)
亞洲篇(下)
歐洲篇(上)
歐洲篇(中)
歐洲篇(下)
1.一籠傻鳥/Happy,Texa
陰錯陽差的喜劇多不勝數,《一籠傻鳥》正是製造許多錯誤而成的一齣輕鬆電影。
三個逃犯在被押解回監獄時因為彼此口角、打架,意外造成翻車而逃離。其中二位逃犯因為手拷緣故不得不結伴同行,在超商門口偷了兩位表演設計者的旅行車,誤打誤撞來到了快樂鎮。
沒想到快樂鎮的居民以為他們兩人就是鎮上聘來設計此屆小公主表演的人員,對他們歡迎有加。然而,糟的是,兩人發現原來的設計者居然是一對同志戀人,鎮上的人都知道這件事,為了隱藏身份,為了覬覦農民銀行的大把鈔票,兩人只好忍住扮演情人,並且硬著頭皮接下訓練女孩表演的工作。
這齣喜劇雖然沒有像《鳥籠》或《新郎向後跑》那樣,著重在同性戀的議題上,但是喜感頗為相似。鎮上的人們都很親切,對於兩人是同志(?)的身份也不以為意,反而很歡迎他們(想到《男孩不哭》,唉...),鎮上的氣氛真如其名(Happy),快樂無憂,我好喜歡這種感覺。
所以兩位主角才會從剛開始的排斥,甚至計畫搶銀行,到後來的喜愛與努力保護吧!例如其中一位逃犯,本來被逼著教小女孩跳舞,氣得滿口髒話,到最後竟然一邊哭一邊縫著小女孩們的衣服,還擔心她們忘詞,或把火棒丟向觀眾席。
兩人雖然對假扮的同志身份不以為意,卻引來許多麻煩和誤解。其中一位喜歡上銀行的管理人喬瑟芬,卻無法道出自己真正的性向,只能含淚當她的密友(喬瑟芬在窗外看到兩人爭執的景象,以為兩人正在親密……都是窗簾惹的禍),還招來一些不必要的追求,不得不與其它男人約會、跳舞。
儘管如此,兩人是真的喜歡上小鎮的一切,結局也很不錯,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真心喜歡的另一半!
PS.我很喜歡鎮上的那個警長,很有魅力的歐吉桑啊!既純情又可愛,能力又好。當他以為自己被討厭、被拋棄而獨自一人跑到空曠的地方哭泣時,真的超可愛的!
2.愛情大不同/Apariencias
昨晚偶然興起看了一下電影網,看看有沒有什麼二輪片可以看,我向來不喜歡什麼文藝愛情片,卻意外相中《愛情大不同》這個從片名到內容簡介都很「愛情」的一部電影。
不過,這部片子是很「愛情」沒錯,但卻讓我笑到不行,笑到直拍隔壁的空椅子。
卡密洛,一個平凡、懦弱又害羞的上班族,竟喜歡上美麗迷人的同事薇若妮卡。為了向她表白,他特地選在薇若妮卡出差回來時,到機場接她。
誰知好巧不巧,薇若妮卡的未婚夫也同行,看到心愛人有另一半的卡密洛,不僅大受打擊,還意外捲入一場同志遊行,心魂俱碎的他,也沒顧慮到自己身處何處,便發表了一串動人的小演說,在場的同志無不震驚感動,這場景也讓薇若妮卡瞧見,她便誤以為卡密洛是同性戀,積極地幫助他,還和卡密洛的家人溝通,甚至不忍他孤獨,幫他相親,介紹了尚未出櫃的伊納吉給他,伊納吉強烈的追求,讓卡密洛頭痛不已。
但為了避免和薇若妮卡的情感斷裂,卡密洛不顧一切地扮演她的「同志密友」,到底卡密洛該怎麼辦?該為真愛而告白?還是索性放棄當個同志情人?
《愛情大不同》是由阿根廷導演Albetro Lecchi所導,整部戲輕鬆有趣,笑點精采,特別是男主角卡密洛被誤以為是同性戀時,所發生的種種趣事,從朋友到辦公室同事,再到家人,每個人的反應不一,卻同樣充滿笑意。
我很少看到被誤以為同性戀的男主角,會因為這種誤解而信心大增,甚至下定決心要當同性戀,而卡密洛就是這種人。
甚至他為了說服朋友他可以當同性戀,居然還拿朋友當實驗品(至於是什麼實驗,就請各位看倌進電影院看啦)。最好笑的是,我覺得最後實驗成功的人,或許是他朋友。(請看最後一幕)
儘管如此,性向卻不是那麼容易扭轉(雖然我覺得如果沒有薇若妮卡的存在,卡密洛也許有成為同性戀的機會),愛情的力量畢竟還是很大的,我很喜歡後來卡密洛和薇若妮卡之間的互動。即使假裝同志的身份沒有改變卡密洛的性向,卻一點一滴開啟了他懦弱封閉的心房,他變得迷人、變得有魅力,變得更有勇氣面對他對薇若妮卡的那顆心。
3.遠離天堂
好棒的一部電影!乍看之下沒什麼起伏,但看完之後卻能緊緊牽引著我的心情。(連睡著時都不由自主想著Heaven的定義)
天堂是什麼?
女主角凱西擁有一位事業成功的丈夫、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女,自己又漂亮、人緣又好,人們總是稱讚她持家有道,善良可人,對於凱西而言,這種模範家庭真是至高無上的天堂了。
然而,如同完美的積木瞬間被推倒一般,她的天堂垮了。她發現她的丈夫竟然與男人在辦公室做愛,她無路可走與自家的黑人園丁傾訴心情,卻被閒雜人等傳播可怕的謠言。
到頭來,原來天堂從來不存在,有的只是人們腦裡的想像......
電影的故事背景在五十、六十年代,所以許許多多的想法不是我們這個兼容並蓄的社會能夠理解。當凱西的丈夫因為性傾向的問題而去看「病」時,我想活在現代社會的同性戀者真的會大感慶幸。那個時代視同性戀者為病患,我還記得替她丈夫醫治的醫生淡淡地解釋說經過治療有5-30%的人可以被治癒,真是可怕的想法。
然而更令人心痛的是,儘管同性戀者不被認同,但是想不到的是,黑色人種比之更不被接納。凱西不過是和她的黑人園丁吃頓飯、跳支舞,鎮裡的人一得知,幾乎席捲般地視她如寇讎。
最明顯的一段就是凱西最好的朋友聽到凱西的丈夫是同性戀者時,她積極地安慰凱西,但一得知凱西對黑人園丁的友情時,馬上臉色大變,彷彿交到這個朋友是件愚蠢的事。
導演把種族、同性戀者、男尊女卑等等主題納進電影中,毫不紛亂地點出那個時代人們的愚昧和悲哀,故事流暢、絕美又撼動人心。茱莉安摩爾的演技絲絲入扣,
她將一位安靜堅強的少婦,演得直入人心,她沒有什麼大喊大叫的戲,卻可以令人感受到她所有所有的情緒。
這確實是一部值得再三回味的電影,推薦給各位。
4.男人的心中只有男人/Walk on water
對於《Walk on water》這部片,我真的為它抱屈。台灣的片商又再次顯現他們愚蠢的一面,悲哀的是,這次不只譯名,連文案還有分級都扯到不行。
沒錯,Eytan Fox執導本片,他同時也是《我的軍中情人》的導演,但不代表他的作品就一定是所謂的同志片。
能將「Walk on water」譯成「男人心中只有男人」已經夠令我瞠目結舌了,更好笑的是,文案寫得狗屁倒灶,明明沒有的事,為什麼能夠寫出來?還有,最最最誇張的是,這部片居然被歸類為限制級?(百視達還大剌剌地寫著18歲以下不得租借)如果只因為兩人在死海前面的那一段沖澡(才一、二個畫面),就被當成限制級,會不會太小題大作了?更何況,不是都用馬賽克處理了嗎?
好好一部作品,被弄成這副德性,我除了搖頭,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總之,電影看久了,片名和文案都只能「參考」,絕不能完全當真,否則恐怕會錯過許多好作品。
言歸正傳,從英文片名來看,「Walk on water」應該是出自聖經的典故。〈馬太福音〉14章裡記載,耶穌曾在海上行走,信徒們驚慌不已。關於這段,談的是「信心」的問題,對神有「信」,不感到疑惑,內心自然純淨,不再恐懼。
而導演則就此延伸、發揮,藉由兩個不同國籍的主角,在性向、種族、歷史仇恨的差異與糾結下,不斷地質疑、衝突,而後相互理解、同理,進而譜出優美和諧的旋律。
伊亞是以色列情報局的成員,其工作之一就是負責殺害納粹分子。一日當他結束工作回家時,卻發現妻子愛莉在自家臥房吞藥自殺。過了幾個月,他接到另一項任務。艾瑟是德國人,其祖父是前納粹軍官海曼,伊亞為了掌握海曼是生是死,便在艾瑟拜訪以色列之際,假藉導遊之名接近艾瑟,也認識了艾瑟在以色列久居的姊姊-琵亞。
與兩姊弟相處的過程中,伊亞雖然時時意識到種族的差異,甚至不遮掩地表露出來,但他也漸漸了解在仇恨之外有更重要的事物存在。直到他為任務飛奔德國,再次與艾瑟相聚,他終於走出禁錮他多時的牢籠......
從《我的軍中情人》到《Walk on water》,可以看出導演企圖將格局擴大,不僅僅在於性向的諧和,種族、歷史間的鴻溝,他都想要都一併清除。
所以他塑造出一段同性戀者(艾瑟)和異性戀者(伊亞)的相遇,讓他們在性向的不協調中,又加入種族仇恨的問題,看似雜音不斷的相處,在彼此的交談與了解下,旋律漸漸柔和了。原來除去外在的包衭,最原始的不過是純粹的「心」罷了。
這從艾瑟試圖行走在加利利海上所說的那段話可以證明:
你不懂,沒那麼容易在水上行走,真那麼簡單,大家早都來了。當然得先有所準備,你得先完全純淨自己,從裡面滌淨你的心靈,排除所有負面、壞的心思……然後你就真的能在水上行走了。
我想當初耶穌斥責彼得是「小信的人哪」,不僅是因為彼得對主耶穌沒有信心才不能和祂行走於水上,也是因為彼得還不夠掏空自己吧!內心有了恐懼不安,有了雜質,就不再純淨,走在水上,自然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伊亞更是如此,因為他本來就是抱目的才接近艾瑟,因此對於艾瑟的言語,他似乎感到震撼。
仇恨會令人蒙蔽眼睛,看不清真實,尤其是背負著過去歷史重擔、而又未曾參與歷史的人,因為他們會將聽來的、從長輩身上感受到的,自動延伸想像、無限放大。所以種族間的紛爭總是無止盡地產生,無止盡地循環。猶太人痛恨德國人在二次大戰的作為,也恨巴勒斯坦人對他們的攻擊,於是他們又把這些恨意加諸在這些人種上。
劇中艾瑟買了一作衣服,伊亞認為對方(阿拉伯人)故意開價太高,便奪走對方從艾瑟那裡拿走的錢。臨走時,艾瑟的朋友(阿拉伯人)對伊亞說:
你們猶太人總不忘以前的苦難,如果你們能拋開過去,就能看清楚現在加諸他人的......(我猜他應該是想說「傷害」之類的詞吧!)
但是我在艾瑟兩姊弟身上看到的是止息,並不是為了同情或懺悔,就像艾瑟說的,他不知該說什麼,畢竟那段歷史都過去了。
艾瑟不是完人,可是我認為他的存在,是戲中所有主要角色的依賴,儘管他是產生衝突點的必要因素(同性戀者、德國人),然而從他的身上,我能理解到原來人外在的一切(國籍性向種族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於他人關懷的那顆「心」,是超越一切而存在的。
5.吻兩下打兩槍
心得連結
6.當我們「假ㄍㄟˋ」在一起
心得連結
- Feb 17 Thu 2011 19:10
[電影] 關於我所看過的同志電影(七)擦邊球篇 end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