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對韓劇向來不以為然,甚至曾毫不諱言韓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我想去旅行的國家。從我接觸劇集到現在,日劇、影集……不可勝數,韓劇完整啃完的就那麼一部──《魔王》。在此不討論為何我如此根深蒂固排斥韓劇,但我可以肯定地說,看完《學校
2013》後,我那固有的觀念竟然徹底被連根拔除。我開始尋找合我胃口的韓劇,沒日沒夜地觀賞。並差點在五月初難得有假的期間,衝動買下飛往戰爭前線──首爾的機票XDD

可以說因為《學校2013》,我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笑)

當初網友推薦我這部作品時,其實我抱著極深的疑懼。因我個人職業的緣故,我並不是很喜歡校園劇。尤其在看多了日本那些老梗到不行、以收服神奇寶貝為目標、大讚大揚順理成章美好的校園劇,我實在厭倦、也失去信心了。當然這並不代表日本沒有優秀的作品,《Rookies》、《我們的教科書》等都是我愛不釋手的傑作。但以師生關係為主軸,並能真實貼切地呈現師生的互動、老師在教學帶班的各種堅持、無奈與挫折,以及學校面對家長、外界必須承受的沉重與難處,我認為《學校2013》在這幾方面大大勝出我以往所看過的校園劇。

正如大多數的校園劇,《學校2013》選中了菜鳥老師鄭在仁(張娜拉飾)為主角,讓她管理難搞的二年二班。可如果你以為鄭老師只要耍耍嘴皮子,順應情勢做點感動學生的事,便能拉攏他們的目光的話,未免低估編劇了。

我之所以這麼喜歡這齣戲,就是因為編劇毫不隱諱地將現實攤在陽光底下。他沒有讓鄭老師開外掛,沒有給予她「顯赫」或「特殊」的背景,與大部分的老師一樣,她只是一個平凡、認真、有點教學理想的人。

第一集她制止班上的混混(吳正浩)使用手機,反被吳正浩抓住手腕,差點被揍,當時她大喊同學幫她,但班上沒有一個人願意出手。

我還記得這幕帶給我的衝擊,原來這部作品遠比我想像得還要精采、寫實。

我在鄭老師的身上彷彿看見自己,所以我幾乎是一路哭著看完。

當鄭老師無所適從,坐在操場對資深的趙老師說「好像沒有一個我能做的事」,我不顧周遭是否有人,眼淚就飆出來了。



好多次好多次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想為學生盡心盡力,卻不知從何著手,即便做了,他們也未必領情。處在這種矛盾中,進退維谷,落到一個無能為力的地步。


此時,第二位老師姜世燦(崔丹尼爾飾)登場了。姜老師是補習界名師,被校長網羅來提昇該校成績。活招牌的他對學生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過去的事件,他深怕再與學生產生羈絆,因此總是淡漠地看待周圍。

他與鄭老師宛若站在天秤的兩端。鄭在仁是死死抓住學生手不放的那種老師,不願也不捨得放棄。姜世燦則是秉持「如果不能負責到底,不如趁早放手」的態度。

 


乍看之下,兩人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但持續觀賞下去,我才明白編劇是透過兩人想法的衝突,折射出中間的灰色地帶,藉此告訴我們:


教育理念,沒有絕對的完美。同樣的,也沒有絕對完美的老師與學生。我們(師生)都在相互學習,彼此成長。

教師不是萬能,無論是初出茅廬的鄭老師,或老練出色的姜老師,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困境。就像劇中其它的資深老師所言:

哪裡沒有教學苦惱的教師呢?



但縱使苦惱,我們老師仍得一步一步咬牙撐下去。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人,是將來支撐社會的那群中流柢柱,倘若無法教育他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個社會將變得多恐怖?

然而,看看劇中的二年二班,這個工程有多浩大、多艱辛,大家並不難想像。別以為編劇誇大其辭,二班是存在的,就在每一間學校裡。

所以看著鄭老師與姜老師一路走來,我無法置身其外,這部作品切切實實地道出我們為人師者的心聲。例如:第五集鄭老師因為班上偷試題與霸凌同學的事,憤怒地渾身發抖,用自己的手掌將全班打了個遍,直至滿手通紅,發顫不已。

 


這種經驗,我也有過(除去體罰的部分)。

而那種心痛,筆墨難以形容。

學習不好沒關係,闖禍也沒關係,但當學生居然「以非為是」,認為偷東西沒有什麼了不起時,那種態度會將老師的心切得碎碎的。更令人沉痛的是,往往講出這些話的學生,不是像吳正浩那種小混混,反而是你以為應該要懂事的認真學生。

之後鄭老師為了讓班上上課不要睡覺,嘗試分組教學,卻受挫連連,學生的回饋表一味地否定她的努力,這段我也十分感慨。常態分班之下,誰能對授課充滿自信呢?鄭老師為的是班後段,姜老師為的是班前段,兩人都沒有錯,只能說教育有時就是這麼無可奈何。

 
 
 


最令我傷心、哭到不能自己的,大概就是二班幾乎集體拒絕鄭老師擔任他們班導這幾集。

我的同學跟我說過:她曾以為只要盡心盡力為孩子付出,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站在她這邊。但後來她才發現,所謂的信任竟如此脆弱,學生可以輕易地因為一點小事,徹底否定老師之前的用心。而他們大概永遠不會瞭解,這種打擊對老師而言,是多麼地慘忍,幾乎等同令人絕望的「背叛」。

所以鄭老師望著班上寥寥幾人舉手要留下她時,內心有多疼痛、多絕望,我完全可以理解。

被孩子們拒絕的老師,是沒有資格當老師的。

不管是孩子們還是世界,我是沒辦法了。

 


學校的前輩曾這麼說:身為老師啊,在漫長的教學生涯裡,總是會被學生深深傷個幾次。

姜老師拚命挽留鄭老師,因為他的榜樣就是她,鄭老師是他一直想要成為卻無法成為的那種老師。可是這樣的挽留,我反倒更感悲傷。

姜老師你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要讓我來做?

 


鄭老師說出了我的想法,如此出色的人都做不到,誰能做得到呢?

然而,正如我前面所言,這世上沒有完美的老師。既然如此,鄭老師就沒有放棄的理由。學生帶給我們的傷痕或許一輩子都會留在心頭,可是轉身不管時,我們真的會比較快樂嗎?若是,鄭老師不用站在走廊外,望著教室內的學生落淚;姜老師不會如此矛盾,更不會萌生挽留鄭老師的情感了。

 
 


我想起希臘有個神話:有位名叫薛西弗斯的國王,因為觸怒天神,被處罰每天推石頭到山上。可是一旦他將石頭推到山頂,石頭就會從山上滾下來,然後薛西弗斯必須再次轉過身,繼續將石頭推上山。

卡繆的哲學書上說:人活著的意義就在薛西弗斯轉身的那瞬間。明明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卻未曾放棄,仍然有勇氣繼續推動巨石。

我覺得老師這份工作就像薛西弗斯,我們不斷地鞭策學生前進,但更多時候他們會自動或被迫後退,我們只能再度轉身,不拋棄不放棄地推著他們的腳步向前邁進,而那或許就是我們之所以堅持這份工作的意義。

這也是本劇一貫的風格,儘管劇中不斷告訴我們現實的艱難,卻從未撤去希望與光明。現實確實不盡美好,甚至更多時候令人難受,相信從結局可以感受得到。然而,劇末學生散盡,兩位老師依然在教室等候,這幅美好的畫面,不恰恰象徵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