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打著生日尋根的名號,背起簡單的包包,憑著記憶,顛簸著幾個小時的車程回到烙印在我腦海裡的童年老家。景物有些依舊,有些卻不復以往,但無論變與不變,我都無法再是當年的小女孩。為此,我寫下了〈孤島的回憶〉一文聊表紀念。


而我驚訝地發現《留味行》一書,竟與當時尋根的我的心情如此相似。我獨自躲在診所診療室的一角(因為陪媽媽去復健),才翻開書本沒幾頁,眼角便不知不覺潤濕。我多慶幸自己佔據著角落,不會遭人側目。

但我與作者不同的是,作者追尋的,是屬於她奶奶的逃難記憶。大戰期間,一個女孩子家從上海飄洋過海、渡船搭車,進入越南再深入四川,這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作者與奶奶的感情篤厚,在奶奶過世後,她拿著一張地圖與八小時的口述歷史,踏上一趟前路未卜、不知有無盡頭的旅程。

本書採取「今-昔」交錯的寫法,除了娓娓道來作者奶奶當年逃難的因果與過程,更多是表達作者在旅行、追憶期間的感受與想法,後者恰恰引起我強烈的共鳴。

最近我準備換第二本護照,回顧過往十年的旅程,有苦有酸也有甜,從最初的為出國而出國,到之後漸漸尋找旅行的意義,並領悟到每一趟旅程都有它的價值存在,這期間我相信自己成長不少,所以作者在《留味行》的許多文字都能輕易觸碰到我內心深處,彷彿我與她也一樣經歷了越南難以攀爬的高峰與大陸車程住宿的繁複。

其中,我最愛以下這幾段文字:

越沒有勇氣的時代,越喜歡彰顯勇氣,所以我最怕人家說「一人出來旅行好有勇氣」,所有的讚美都只說明了我所缺乏的。

我第一次單獨出國在八年前,目的地是日本九州。破爛的日文程度並未擊打我的信心,不過硬著頭皮出去的理由之一也許只是為了搏得別人欽佩的目光也不一定。那時的我太年輕,不懂自己的分量與能耐,以為「單獨」就是勇氣。但事實證明,我帶著滿滿的傲慢出門,自然帶不回什麼意義。就像作者下面這番話:

如果幸運,旅行可以把心洗過一遍,在路上手指甲縫隙總是黑黑的,這樣的指頭撫過書頁文字,會讀出句子新的感受。如果不幸,旅人什麼都沒有改變,又回到了家鄉,體內塵垢執著還在,人生似水,注滿了還是同一個味兒。

因此,我最初幾年的旅行,其實乏味的很。無法倒空自己,便裝不進任何東西。

真正的改變,大概是在五年前的日本中部之旅,那是我第二次獨自踏上日本這塊土地。我因為狂吐差點以為自己會死於異鄉的記憶,迄今依舊熱烙在我腦海裡。這場病是個轉機,我終於明白旅行中自己有多麼微不足道,也才體悟到風景、文化固然是旅行的重點,但更重要的是,我如何看清自己的脆弱,如何學會謙卑與珍惜。

我們心裡都缺了一口,也只有旅行時,容易承認那缺口。給自己也給缺口足夠的時間閒蕩,就有可能再度勇敢起來。

待在熟悉的環境裡,我們不容易了解自己的缺陷。但到了陌生之處,缺口會無限放大,於是容易有機會逼自己正視「真正的自己」,坦然接受這個不完美。

《留味行》寫的不單單是回憶、尋根,我認為書中的體悟才是最能彰顯它價值的所在。沒有浮誇華麗的文字,卻雋永而悠長,絕對值得咀嚼再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