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想,當初如果我先逛完頤和園,再到圓明園,我肯定會恨死焚毀圓明園的那群混帳外國人。

因為頤和園實在美得不像話,站在昆明湖畔,望著遠方波光瀲灧,近處楊柳隨風飄揚,這般勝景會令人恨不得將它烙印在腦海一生一世。

圓明園若未被破壞,肯定也是如此美麗。

頤和園與圓明園一樣,都是地鐵可以到達的景點,不過頤和園需要再走幾步路。頤和園以萬壽山與昆明湖為中心,前者分為前山和後山。我們從地鐵站出來直到售票處,是後山的入口。

入口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就是一般景點的模樣,但進入之後可以立刻感覺到與圓明園的差異。後山主要的建築物是寺廟殿宇,不過我們七月去的時候尚在整修,友人不死心硬是爬了上去,結果失望而歸。

除了寺廟,後山最漂亮的就是一座座小型園林,雖名為「小型」,可規模都不遜於故宮或恭王府。頤和園的園林設計是中國園林藝術巔峰時期的代表,雖然我沒啥藝術鑑賞眼光,美麗與否還是看得出來的。

後山我印象較深刻的是蘇州街與諧趣園。蘇州街真的是一條街,是乾隆下江南(蘇州)回來後,命人模仿建造的,所以一眼望去,非常具有江南風味,與北方雄偉壯闊的建築截然不同。可惜的是,現在的蘇州街河流並不是很乾淨(綠色植物太多),店家也不多,不是很熱鬧,缺乏南方應有的蓬勃生機。

  

至於諧趣園(下圖),模樣接近我前一天逛過的恭王府後花園。但與蘇州街同樣的毛病,池水不甚清澈,景觀便大打折扣。

 

連接這些園林建築的道路走起來感覺與圓明園差異不大,期間也有幾座小園林,但遊客不多。

   

對我而言,頤和園的重點不在後山。當我從後山迂迂迴迴繞出去,一座大湖驚現我眼前時,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山與昆明湖才是頤和園的重頭戲!

看過圓明園的福海、連接煙袋斜街的什剎海,我以為北京再沒什麼湖景能叫我心動,然而昆明湖卻使我見識到什麼叫做一山還有一山高。蘇軾曾經形容西湖是「淡妝濃抹總相宜」,我真想將他的詩句也套用在昆明湖上。無論平視、俯瞰、近賞,昆明湖都美得我捨不得移開目光。

昆明湖佔地極廣,有整座頤和園的3/4。它毗鄰萬壽山,萬壽山的前山有許多著名的景點,例如長達728公尺的長廊,當真一望無際,加上人潮之多,我循著長廊幾乎走到無力,也沒心思留意長廊上的圖畫。長廊的圖畫都大有來頭,可惜我太累了,連拍照的力氣都沒有。



但長廊不過是前山的小菜,真正使我吃驚的是遠在天邊的佛香閣。書上說它高度41公尺,相當於十幾層樓,電梯什麼的不可能存在,我當時整個人愣了,很想對友人說你上去吧,我在山下等你,再爬上去我會掛掉。



可是思忖了半天,總有股不甘心。後來我抱著即便像烏龜,也要爬完這N層樓梯的決心。

決心值得嘉許,但當我愈來愈接近山頂的佛香閣,我才熊熊記起一件大事:本人有嚴重的懼高症啊啊啊!!!

(下面兩張圖只是前往佛香閣的初階而已,真正恐怖的在後頭,但因為那時我已嚇傻了,所以沒法拍照留念)
 


老天啊,在我與佛香閣之間只剩二層樓的距離時記起這件事真是有夠慘的,左邊是昆明湖,右邊是牆壁,我後來是扶著牆壁一步一步緩慢地向上爬,一邊爬還一邊告訴自己:我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沒看到,如果當時我向左看,我一定沒有勇氣再邁開任何步伐。

但辛苦是有代價的,從山頂望過去的昆明湖美得我好想哭(其實有部分是因為餘悸猶存XD)。

 


佛香閣附近有幾座小樓閣,友人興致勃勃想去參觀,因為還要爬到更上面,我面如土色地回絕,佛香閣已經是我的極限了。



爬上佛香閣任務雖然艱鉅,但下山對我更是恐怖。即使我現在已經坐在電腦前鍵入文字,可我依然能夠記起那時舉步顫抖的感覺。總而言之,我辛苦地回到地面上,強壓抑住高喊萬歲的衝動。

下山後我們順著長廊繼續走,看到有名的石舫(石頭做成的船),並打算坐船橫越整座昆明湖。(事實上是因為不坐船的話,我們已經沒有力氣再走到大門口了)

 

不過這趟湖上之旅值回票價,昆明湖果然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十分迷人。岸上楊柳經風吹揚,我們頓時感到暑氣大消。

  

遊完湖後已經差不多到閉館的時間,我們幾乎從開館起便待在頤和園,此時兩條腿都快不聽使喚,友人仍堅持要一睹大戲樓的面貌,於是德和園大戲樓成為我們最後一個景點。此戲樓是清朝最大戲樓之一,共有三層,聽說慈禧很喜歡在這裡看戲。但我看到戲樓的第一個念頭是:若三層樓同時演出,二隻眼睛豈不目不暇給?到底要怎麼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