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jpg

西門町,不存在我熟悉的記憶裡,儘管我在台北讀了四年書。


因此《虛擬街頭漂流記》一開始我讀得有點吃力,街道的名稱、主角的懷舊,於我都是如此陌生。於是,我只能用一種閱讀國外小說的感覺來接受這部作品,即使角色們明明與我都是同文同種者。

虛擬的世界、冷硬的機器充斥在本書,我最初以為「這下子完了」,我這個學文的絕對無法融入作者的意圖。然而,我小看了我曾經從作者那兒獲得的滿足。

寵物先生的短篇作品〈名為殺意的觀察報告〉、〈犯罪紅線〉是我所津津樂道的,它們都讓我獲得了閱讀的滿足感。前者的冷洌、後者的浪漫,迄今我仍印象深刻。

不過一遇上虛擬世界的陌生玩意兒,我確實有點質疑能否再得到相同的感受。

掩卷之後,我慶幸自己沒有錯過這部作品。甚至驚訝居然有這種巧合,因為本書與我最近觀賞的日劇主題,有著強烈的關聯性。

故事設定於2020年的台北,當時西門町因震災已不復繁榮。為了重現當年榮景,政府委託了某家科技公司,利用虛擬實境的技術,使人們可以再次體驗過去。但沒想到就在這個虛幻的西門町裡,出現了一具活生生的屍體。負責人何大山與顏露華陰錯陽差成為謀殺案的頭號嫌疑犯……

虛擬世界的殺人,是本書的主要案件。死者雖然倒臥在路上,但畢竟是「假」的街道。不免會令人懷疑是否有外力的介入,於是作者多加了一道防守,使現實世界的死者死在密室之中。

謎題於是變得更繁複。

然而僅僅出現兩位嫌疑犯,豈非過於單調?此刻作者的功力便顯現出來,從犯案手法進階到動機,兩者相互牽制,再加上主角顏露華的身世之謎,使故事的可看性大增。

拿到書翻開目錄之時,我曾疑惑明明是如此硬梆梆的題材,為何作者的標題是如此溫柔哀傷?後來我發現,正是這樣的標題,配上女主角的第一人稱敘述,才使本書能達到一定的平衡。

當然,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便於作者使用詭計。這似乎是作者改不掉的習慣,總要來個敘述性詭計才甘願。

徜若本書只有這道菜,我可能會嘲笑作者不長進。但事實上敘述性詭計並非本書的重點,2020年的案件才是關鍵。兇手是誰、為何行兇、如何行兇,遠比上列詭計更重要。

因為這個兇手本身不僅隱藏了某人頂罪的理由,他/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更是本書的主旨所在。

我在另一篇文章(手機搜查官07)曾寫過:「如果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那麼注入人類情感創造出來的機器,何嘗沒有感情?

何大山對艾莉的付出,無論是否是一種投射的結果,那種滿滿情感的澆灌,若無法令機器也產生感情,或許才是最大的悲劇。我想起《A.I.人工智慧》、《PLUTO》這些作品,雖然免不了一些機器人反動的省思,可是在此之前,會有這樣的作品產生,是否代表人類其實渴望機器也具備感情呢?

所以大山的舉動博得了我的淚水,艾莉的思考令我感動,露華最後想起了媽媽當年的心境,逐漸走向與她相同的道路,這種深刻的溫柔,更是當初我翻開這本書所未曾料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