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我開始接觸少包三時,心底便已打算再把第二部重溫個仔細。
終於這個重溫,在今天告一個段落,長達四十集的劇集,在包拯、公孫策與展昭三人的「浪跡天涯」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而三部看下來,整體而言,我還是最鍾愛第二部!(雖然它似乎被內地觀眾批得很慘?!)
因為我第二部是接在第三部後重看的,所以在觀賞時,不免會將這兩部放在天平上比較。
在我看來,若說第三部充滿了似水的柔情,那麼第二部便幾乎完全是以男人的「情義」為主軸了。
怎麼說呢?
第三部很明顯地,加入了大量的兒女之情,包拯與小蠻、公孫策與小風箏、展昭與小狸,這三段感情在劇中舉足輕重,前兩者甚至左右了大宋的江山。而且談情說愛的畫面可不少啊,更不用說公孫策對木蘭和小風箏那兩段告白,以及包拯為小蠻醉得死去活來的自暴自棄,那絕對是前兩部編劇不會寫出來的東西。(笑)
然而,第二部則非如此。誠然,編劇也安排了兩位女主角,但是她們的功用倒像是輔助男主角們,而不是用來談戀愛的XD。小蜻蜓和包拯之間有沒有火花都還是個問題,陸湘湘則是一開始便與公孫策有婚約,一開始就死心塌地地認定他。因此,便少了第三部那種曲折的、愛情獨有的猜疑與繞圈子(公孫策與小風箏可為代表,這對繞得有夠遠有夠久的)。
可是,我反而喜歡第二部這種簡單明瞭。
何況小蜻蜓起碼比小蠻有用,能夠為包拯查案(小蠻根本沒用又愛吵),陸湘湘為公孫策的付出絕對比小風箏多太多,她單純地愛著公孫策,甚至為了「感同身受」,不惜弄瞎自己的眼睛,反而更令我激賞。
第二部可謂是高揭「情義」為其主題,在六個單元裡(英雄本色 義薄雲天 藏龍臥虎 偷天換日 石破天驚 天羅地網),除了〈偷天換日〉與〈石破天驚〉外,每個單元都脫離不了男人間的情與義。
〈英雄本色〉加深的是包拯與公孫策的感情,〈義薄雲天〉帶出了王朝和馬漢的生死之情,〈藏龍臥虎〉則是張龍與趙虎的兄弟之義。同時,在故事的推衍中,這六人加上小展昭,彼此間的情誼又不斷地因為時間與事件而積累。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劇情,或許有人會覺得比起第三部,第二部好像「硬」了點,但因為編劇在其中仍然加入許多「柔軟」的劇情(例:喬泰與蒯正良的深情),所以能達到一種平衡。
第二部事件的安排,和第三部不太一樣。第三部的每個單元都由一個大案件為中心,當死者不計其數時,包拯才推理出答案(很金田一吧!)。但第二部常常同一單元裡,由幾個小事件串連而成,彼此之間未必有絕對的關聯。
論詭計的巧妙度(不管它是否抄襲),第三部當然氣勢磅礡了點,可我卻鍾愛第二部的精緻小巧,因為它雖然沒有令人震懾的謎團,卻有更令我拜服的人情描繪。
我曾覺得,若以日本推理作品分類視之,第三部相當具有本格的味道,第二部則很社會派。
第二部不像第三部,第三部的兇手,均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為之。可是第二部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兇手幾乎個個都是大混蛋,尤其是〈藏龍臥虎〉裡金龍寺的兇手,那簡直是人神共憤到了極點。因此,編劇在描寫被害者或其周圍被牽扯而入的人們,便寫得特別感人,常常會使我鼻頭一酸。
所以整體而言,我還是偏愛第二部,無論是劇情,或是人物的塑造。
終於這個重溫,在今天告一個段落,長達四十集的劇集,在包拯、公孫策與展昭三人的「浪跡天涯」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而三部看下來,整體而言,我還是最鍾愛第二部!(雖然它似乎被內地觀眾批得很慘?!)
因為我第二部是接在第三部後重看的,所以在觀賞時,不免會將這兩部放在天平上比較。
在我看來,若說第三部充滿了似水的柔情,那麼第二部便幾乎完全是以男人的「情義」為主軸了。
怎麼說呢?
第三部很明顯地,加入了大量的兒女之情,包拯與小蠻、公孫策與小風箏、展昭與小狸,這三段感情在劇中舉足輕重,前兩者甚至左右了大宋的江山。而且談情說愛的畫面可不少啊,更不用說公孫策對木蘭和小風箏那兩段告白,以及包拯為小蠻醉得死去活來的自暴自棄,那絕對是前兩部編劇不會寫出來的東西。(笑)
然而,第二部則非如此。誠然,編劇也安排了兩位女主角,但是她們的功用倒像是輔助男主角們,而不是用來談戀愛的XD。小蜻蜓和包拯之間有沒有火花都還是個問題,陸湘湘則是一開始便與公孫策有婚約,一開始就死心塌地地認定他。因此,便少了第三部那種曲折的、愛情獨有的猜疑與繞圈子(公孫策與小風箏可為代表,這對繞得有夠遠有夠久的)。
可是,我反而喜歡第二部這種簡單明瞭。
何況小蜻蜓起碼比小蠻有用,能夠為包拯查案(小蠻根本沒用又愛吵),陸湘湘為公孫策的付出絕對比小風箏多太多,她單純地愛著公孫策,甚至為了「感同身受」,不惜弄瞎自己的眼睛,反而更令我激賞。
第二部可謂是高揭「情義」為其主題,在六個單元裡(英雄本色 義薄雲天 藏龍臥虎 偷天換日 石破天驚 天羅地網),除了〈偷天換日〉與〈石破天驚〉外,每個單元都脫離不了男人間的情與義。
〈英雄本色〉加深的是包拯與公孫策的感情,〈義薄雲天〉帶出了王朝和馬漢的生死之情,〈藏龍臥虎〉則是張龍與趙虎的兄弟之義。同時,在故事的推衍中,這六人加上小展昭,彼此間的情誼又不斷地因為時間與事件而積累。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劇情,或許有人會覺得比起第三部,第二部好像「硬」了點,但因為編劇在其中仍然加入許多「柔軟」的劇情(例:喬泰與蒯正良的深情),所以能達到一種平衡。
第二部事件的安排,和第三部不太一樣。第三部的每個單元都由一個大案件為中心,當死者不計其數時,包拯才推理出答案(很金田一吧!)。但第二部常常同一單元裡,由幾個小事件串連而成,彼此之間未必有絕對的關聯。
論詭計的巧妙度(不管它是否抄襲),第三部當然氣勢磅礡了點,可我卻鍾愛第二部的精緻小巧,因為它雖然沒有令人震懾的謎團,卻有更令我拜服的人情描繪。
我曾覺得,若以日本推理作品分類視之,第三部相當具有本格的味道,第二部則很社會派。
第二部不像第三部,第三部的兇手,均是情有可原,不得已而為之。可是第二部完全不是這個樣子,兇手幾乎個個都是大混蛋,尤其是〈藏龍臥虎〉裡金龍寺的兇手,那簡直是人神共憤到了極點。因此,編劇在描寫被害者或其周圍被牽扯而入的人們,便寫得特別感人,常常會使我鼻頭一酸。
所以整體而言,我還是偏愛第二部,無論是劇情,或是人物的塑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