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包青天」,除了包拯這個必要的角色,最不可或缺、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便是一直陪伴主角左右、包拯的得力助手、開封府的主簿--公孫策。

而公孫策,便是我觀賞《少年包青天》最主要的動力來源。

我猶記得初看第一部,公孫策那盛氣凌人、恃才傲物的模樣。非常不可思議,我討厭自負聰穎的人,然而公孫策卻一再地擄獲我的心,明明劇名是《少年包青天》,我的眼光卻一再隨著這位白衣公子移轉。

不忍他與包拯分高下,不忍他屈居包拯之下;戲裡只要輪到他推敲案情,我便會十分專注,他與龐飛燕的感情發展,對我而言,反勝過包拯與凌楚楚的未來。

我想任泉確實把公孫策演活了,因此我才無法就此移開目光。

然而,儘管我再怎麼喜歡公孫策,第一部的劇情仍然不得我心。

--直到第二部

若說第一部的公孫策,勾起了人們對他的驚訝,徹底顛覆了傳統印象(印象中公孫策該是安安靜靜守在包拯身旁的),那麼第二部,則是從顛覆中逐漸收斂,並再度賦予公孫策一個立體而燦美的形象。

甚至可以說,第二部裡,編劇寫得最好的角色是公孫策。

從一開始依舊的不可一世,到得知自己罹患眼疾,急欲破案反而著了兇手的道,爾後氣急攻心,終於失去自己最珍視的視力......這幾番波折,任泉詮釋得深得我心。

我還記得公孫策在包拯指責他太過在乎勝負,以至中了兇手的陷阱後,將御賜的「英雄本色」四個大字攤在雨中的畫面。

絕望、憤怒、無力、後悔......我想當時公孫策必定充滿了此等情緒吧!

然而,公孫策的失明,正是他性格轉變的起點與契機。
同時,也是我更加熱愛這個角色的關鍵。

失明的公孫策,自然得經歷一番磨難,當他確切體會到相爭不如相助的道理時,自此之後的公孫策,便宛如空谷幽蘭,叫我憐愛得不得了。

我最愛最愛他在茶寮等待包拯的畫面,不再有銳氣與傲慢,只剩下溫柔的微笑與閒適,我在猜,當時應該有不少人被任泉那個笑容迷住啊~~~~~~~~
或許這其中包含包拯也說不定,因為包拯看到公孫策的表情,真是複雜到令人心動啊!(笑)

於是,公孫策成了包拯的主簿,兩人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彼此的友情也在兩人間不斷地加深。

後來公孫策復明,包拯一聞知消息,即刻衝到公孫策面前,兩人的眼神交流,毋須言語,看到我幾乎快哭出來。

所以,對我而言,前兩部任泉版的公孫策,幾乎是不可動搖的。我無法想像換人詮釋會是個什麼德性!


相隔多年,第三部的出現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比起主角包拯的換角,我更介意的是公孫策這個角色的更動。

趙陽的氣質,與任泉完全迥異。
初看片頭之際,我是嫌得不得了;但真的看了內容,居然變成愛得不得了。

那位曾經桀傲不馴,驕縱非常的公子,在歷經種種挫折與打擊後,如今光芒竟如此內斂,成了一位溫潤如玉、端正方良的男人。

雖然第二部後半段,任泉也演出了收斂的味道,但
比起第三部的趙陽,顯然後者更加地溫純。

這樣的性格差異並非演技優劣的緣故,而是劇情整體推演的必然結果。

第二部的公孫策,因著失明,逐漸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包拯共處。到了第三部,一開始卻是包拯失蹤了兩年。若從第二部推想,包拯與公孫策是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的關係,那麼,這兩年的公孫策,除了對包拯行蹤的焦急如焚外,他本身的性格必會變得更為蘊藉。

因為,對他而言最重要的對手、最相知的朋友,已經不在身邊了。

所以,趙陽的詮釋,正符合少包三部以來的軌跡。

第三部的公孫策,全然磨去了尖銳的稜角,待人寬和,對朋友更是掏心掏肺(聽說趙陽本人亦是如此XD),且懂得審時度勢,顧全大局。可以說第三部沒了他,大宋未必能夠安全,包拯更不可能沒有後顧之憂。

這樣的公孫策,叫我怎能不愛?


從傲慢到謙遜,從自視非凡到溫良恭儉讓,無論是任泉抑或趙陽的演出,公孫策的身影始終是我在少包裡,拚命追逐的唯一。


任泉:http://0rz.tw/0931Z
趙陽:http://0rz.tw/242Ya
          http://0rz.tw/bf2Z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edust 的頭像
    siedust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