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懸疑類型的作品,我向來青睞單元劇的形式。一或二集一個案件,看起來既沒有負擔,又能迅速進入情境,對編劇的挑戰性也比較小,畢竟這個案件不精采,還有下個案件能扳回一城。
然而,若能用整整一部作品來談一件(或數件連續)謀殺案,並寫得精采的話,將是觀眾的幸運與編導驚人的成就。這種幸運我幾年前曾獲得過,大陸劇《沉默的證人》以二十幾集的長度,來構築一宗宗連殺續殺人案,故事相當出色,編劇姜偉的大名自此烙印我腦海。之後我對這類型的作品非但不排斥,還相當歡迎。
因此得知《The Killing》的架構,我沒有半點遲疑便開動,不到兩個星期便將二季共26集悉數解決。
《The Killing》是由美國電視台AMC製作的劇集(二季完結),翻拍自丹麥大受歡迎的《Forbrydelsen》(電視劇)。不同於《沉默的證人》以犯罪心理為主軸解決的連續殺人案,《The Killing》整整26集講的是一名17歲少女Rosie的謀殺案。
《The Killing》的背景在西雅圖,但毫無美劇應有的風格。它陰鬱、沉重,天空幾乎看不見太陽,每集總是伴隨濕答答的雨滴。警察們儘管配槍,卻少見拔槍相向或警車追逐的畫面。初次觀賞時,我還以為這是操著英文的北歐作品,我不禁聯想到《龍紋身的女孩》。後來得知這是丹麥翻拍作,才明白風格為何如此。
既然全劇只圍繞一件謀殺案打轉,那麼案件周圍的人物塑造、其它事件的衍生便極為重要。一旦寫差了,故事可能會充滿令人厭惡的拖沓感,因此編劇的功力至關重要。
宮部美幸在《理由》一書曾這麼形容,謀殺案宛如磁石,總是能凝聚許多人。除了震央的被害者、加害者外,震央外圍的家屬、警察、證人、目擊者、同學、同事、朋友等等,數量之多絕對足以使我們瞠目結舌。《The Killing》從震央出發,到外圍幾乎掃了一遍,卻掃出驚愕的結果。
就結論而言,《The Killing》丟出來的答案確實驚人,我萬萬沒有想到兇手會是某某某。
《The Killing》很會製造爆點,前幾集我幾乎摒住呼吸,無法鬆懈。然而,爆點扔多了,若離結局還很遠,觀眾們自然知道不過是虛假。所以除了兇手真正現身那集外,其它的爆點隨著集數愈來愈沒有吸引力。
顯然編劇並沒有掌控好爆點本身的價值,他讓警察一再抓錯人,造成無可挽救的後果,以至於本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高不起來。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後果帶來的影響也象徵本劇的風格。即使最後兇手抓到了,大家看似回歸正軌,黑暗仍舊蟄伏著,等待吞噬人們脆弱的內心。
所以儘管我不滿意本劇中間有些拖戲的感覺,卻很喜歡開頭的爆炸感與結局帶來的兩面情緒──溫馨感人卻隱藏恐怖的人性黑暗面。
撇開爆點愈發無力這點,其實《The Killing》在事件與相關人的貫連脈絡上算是十分清晰,情節也穩紮穩打,在處理相關者情感的部分不會顯得多餘做作,連兩位警察主角的生活都成了故事裡重要的一環。
不過有一點我想特別提出來,恐怕很少有一部作品的被害者家屬能讓我從同情轉為厭惡,《The Killing》倒是做到了。通常這類戲劇被害者家屬都是我們同情的焦點,他們悲慘的遭遇觀眾往往不忍看下去。《The Killing》的被害者家屬一開始也是叫人掬一把同情淚,他們任何的反常行為我都可以理解。然而後來母親丟下兩個兒子離家出走,到外面跟別的男人一夜情,父親沒有察明事件真相便將無辜者打個半死,甚至差點與自己的小姨子發生關係……,這種種都看得我超怒。
我不免會猜想,如果Rosie沒死,和樂的家庭表相還能撐多久?但無論如何,死亡都不是這個少女應得的。
可能我看慣日劇這方面的鋪陳,例如《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愛與寬容》、《推定有罪》等,《The Killing》在被害者家屬的描述上,顯然不是我能接受的,但相當真實,真實得我想吐。或許我該慶幸編劇的安排,起碼後來我不用被同情心淹沒,感傷隨著這家人的荒腔走板而漸漸消失。
《The Killing》的步調一口氣看完可能是種負擔,如果二、三天看個一集會比較合適吧!
- Dec 23 Sun 2012 00:15
[美劇] The Killing(謀殺) season1-2 觀後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