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磁石吸鐵般,「事件」總是凝聚了許多人。
除了事件震央的受害者和加害者外,加上周邊的人──各自的家屬、親朋好友、鄰居、同學、同事、目擊者、警方偵訊的人、出入事件現場的募款人、送報生、餐館送外賣的──再次令人驚訝,一個事件可以牽扯到這許多人!


這是《理由》中的一段話,
也是作者開宗明義的表達。
《理由》一書中,
便將無論是間接或直接牽扯到案件裡的人與家庭,
做了一番闡述。


宮部的作品,特別是看起來又重又厚的,
通常我需要一點心理建設才有辦法翻開第一頁。
並不是怕作品太厚讀不完,
而是恐懼一旦進入角色們的世界,
我會感到痛苦難過。

宮部描述的角色,
向來是親近到像是我週遭的人物一般,
更甚者,就像我本人一樣。
這些人通常安份守己,雖然有著小缺點,
但仍然老實地過著每一天。

偏偏宮部會讓這些人突然遭受我們難以想像的打擊,
平凡到不行的日子,霎時掀起了波濤巨浪,
對我而言,恐怕比恐怖小說還要恐怖。

基於同理心,即使我知道宮部一向溫馨光明的寫法,
我還是會帶著一顆忐忑的心,打開她的作品。

《模仿犯》、《Level 7》、《火車》等,都是如此。


《理由》當然也是,
一樁四口被殺的慘案,
一名無辜的在逃「嫌犯」,
我彷彿預見無數個角色(大部分是腳踏實地的)將牽連在其中,而我將為他們遭遇掬一把同情淚。

結果--
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理由》的寫法近於報導文學,
利用「訪問」的形式帶出故事的結構,
這種寫法對我而言,無疑是鬆了一口氣。
因為這樣我就不會太深入地碰觸到角色的內心,
也就不會感到太強烈的悲傷。
若是完全小說的形式,
我必定無法不將情感投注其中,
畢竟以宮部的功力,我絕對會被吸引。



《理由》主要是以現下法拍屋及其造成的法律漏洞為中心點,衍生出荒川一家四口的死亡與背後無數個家庭問題。

關於法拍屋的部分,宮部甚至利用一章詳細地解說。
這是宮部的拿手好戲,在《火車》裡我已經見識到了。
我想起之前大學聚餐,某個同學還提到買法拍屋的好處。看過本書,我可能會嚇的不敢起這個念頭吧!(笑)


除了法拍屋的部分,我想「家」更是本書的重點。
《理由》雖然是一問一答的訪錄方法寫成,
但作者紀錄的並非單純地以個人為主,
而是同時將被訪問者的家庭背景一概納入。

在本書中,我看不到所謂「完美」的家庭,
事實上,我認為這才是常態。
家庭是由一個個「個人」所組成,
只要有人在的地方,自然免不了紛爭。
不完美無妨,但令人感到悲哀的,
是「家」漸漸不再具備令人眷戀的價值,
就像書末小糸孝弘的那段話。

難道當個體愈來愈獨立,家庭這個組織就顯得累贅了嗎?甚至像盲腸炎一樣,不得不割除掉?

我想這值得深思!



除了家的概念外,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宮部對於建築與媒體的看法。雖然兩者著墨不多,卻令我印象深刻。

千住北美好新城並不像一般的高樓大廈,它等同是一個社區。如此高聳的大樓,彷彿是割出一間間囚禁著人們的牢獄,宮部藉由小糸貴子這個角色談到這些房子可能造成的心理影響。我想大部分的人即使知道建築本身會影響心理,但大多不會想到自己也可能深陷其中吧!

我想起島田莊司的短篇作〈瞭望塔謀殺案〉,
裡頭對建築物造成的心理影響有一番描述,
對照宮部的講法,讀起來更有感覺。


至於媒體,宮部在《模仿犯》已經淋漓盡致地發揮了,
但她在本書並沒有放過,雖然多是輕描淡寫的,卻依然力道十足。其中有一段話我個人相當喜愛:

一旦透過「媒體」這個機能,
「真相」就無法傳達,
它傳達的只是「看起來像是真相的事」。
而這些「看起來像是真相的報導」,
常常都是憑「空」捏造的東西。


這等於好好地修理了媒體一番,我看得好過癮。
在台灣媒體「發達」的當前,我真想把這段話+野澤尚的《虛線的惡意》送給電視台呢!
不過鐵定、絕對、百分之百是沒人甩我啦!(廢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edust 的頭像
    siedust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