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杰》有股魔力,令我一旦開始追看就無法罷手。我向來是愈喜歡的作品看得愈慢,不過為了手法、為了真相,我忍不住一集接著一集往下追。

之前看《少年包青天》,一個案子最多十集左右(通常低於十集)結束,全劇四十幾集,這樣的鋪陳大概差不多。因此,我以為《神探狄仁杰》也是如此安排,沒想到第一案〈使團驚魂〉竟用掉了十三集,有點意外。

然而,儘管佔了全劇三分之一以上,其精采程度卻是無庸置疑。
我承認,一開始我是以少包的劇情鋪陳來衡量狄仁杰這齣戲,所以我以為應該先發生個驚天動地的大案子,然後主角們全力偵辦該案,抽絲剝繭,最後真相大白。

結果卻是「是也不是」。

《神探狄仁杰》的情節安排與少包系列截然不同,勉強來說,可能比較接近少包二的方式,卻比少包二更加恢宏與緊湊。就拿〈使團驚魂〉一案來說,主案是突厥使團來京被滅殺一案,狄仁杰奉命偵辦該案。但其中卻牽扯出許多案外案,甚至有些看起來與主案根本八竿子打不著。狄仁杰光辦案外案,就花費了許多精力與時間。乍看之下,這些案件似乎無關緊要,然而到最後觀眾會驚訝地發現,這些案外案正是構成主案的關鍵之一。

換言之,編劇巧妙地將許多小案安插於其中,不僅前後呼應,邏輯縝密,更讓它們與主案緊緊連結,牽一髮動全身,以至最終一氣呵成,使觀眾不得不驚服。這是少包系列所缺乏的,少包大部分是針對主案,雖然也有案外案,但其複雜程度比不上狄仁杰,氣勢上自然也輸了一截。

第二案〈藍衫記〉從十四集開始,基本上結構與第一案應該相差無幾(尚未看完,無法確定),但拍攝手法顯然有所改變,定格與回想的成分增加了,我不清楚是基於何種原因,不過還是一樣精采。


故事好看,人物的塑造當然也要相得益彰。狄仁杰這個角色無疑是成功的,其才智出眾不在話下,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凡事將黎民百姓放在第一位。這種人若太過便容易固執、不知變通,可是狄公完全沒這毛病,反之,他一詭詐起來,比千年狐狸更恐怖。「兵者詭道」,他完全深諳其理,並將之運用於辦案中。

辦案為的是求得真相,狄公在這事上自然不含糊,然而他也不會視真相為一切,毫無轉寰餘地。或許我被少包的包拯嚇到了吧,他對真相的渴求,有時候執著到令我恐懼與生氣,雖然我承認真相非常重要,但是它不代表所有。狄公不像包拯如此「堅硬」,愈看到後頭,我愈發覺狄公的人性化。一個年逾花甲的老人,有多少頑固的毛病我都不會驚訝,不過狄公卻柔軟地叫人心喜。他對〈使團驚魂〉的兇手的寬容、燒去名冊、向武則天的隱瞞……在在都顯示他慈悲的心腸。武則天是個怎樣心狠手辣的女人,狄仁杰最清楚,但他依然不計後果保全了兇手的名聲與眾多可能被株連的人員。我最感動的是狄公呈給武則天的奏表,裡頭的一字一句藉由官員唸出時(關於兇手的追封),同時表現了狄公最人性、最溫柔的一面。 



談到狄公,自然不能不談他身邊最重要的助手-李元芳(上圖右)。在第一案〈使團驚魂〉裡,李元芳原本是突厥使團進京的負責官員,但因失職導致突厥使團全軍覆沒,僅剩他一人逃出生天。當所有矛頭都指向他是兇手之際,他找到了素不相識的狄仁杰。只憑幾個小推理,狄公便斷定元芳無罪。自此元芳便跟在他身邊,為狄公查案,奔波千里也不覺勞苦。

原本在第一案,編劇還故意耍了一些把戲,使觀眾對元芳的身份起疑(我就被徹底地騙倒了T0T)。這是非常陰險的手法啊,在我已經完全相信狄公身邊的人時,卻被這樣從背後放冷箭,實在令我憤怒卻也佩服。結果事實證明元芳是編劇用來混淆觀眾的魔術道具之一,根本不是真正的目標。於是,從最初的懷疑到最終的放心,我對元芳的好感度就瞬間再加深了。

我很喜歡他和狄公相處的情形,第一案因為兩人初識,元芳雖敬佩狄公,兩人還有些距離。可到了第二案,元芳居然開始會開起狄公的玩笑了。像兩人為了吃飯誰付錢這種小事爭執,元芳會說「都幾十歲的人了,還計較這個」。這是之前的元芳說不出來的話啊!相處愈久,兩人的默契愈好,似乎只消一個眼神,元芳就清楚狄大人想要做什麼,甚至不用眼神,元芳也能明瞭。例如狄公、元芳和劉家管家去翠屏山勘察現場,元芳自動地與劉管家攀談,不讓他有機會去觀察狄公的作為。不僅元芳懂狄公,狄公更懂得元芳那點小心思,像眾人初到劉家莊,元芳故意對下面的人擺官威,狄公會說「這種時候還開玩笑?」,元芳便訕訕地收斂起情緒。

正如狄公曾說過的,他對元芳的心情,就像父親對兒子。兩人之間的親情在歷經各種困難與危機後更加堅深,因此一旦哪方出了事,另一方便會著急如火。我還記得〈使團驚魂〉狄公和元芳去查探鬼鎮,兇手派了許多殺手圍剿他們,狄公被人擄走,元芳對付完一群殺手,回頭卻不見狄公,他拚命呼喊「大人」,一聲急似一聲,聽在我心裡真的是淒楚極了!到了〈藍衫記〉元芳身陷險境,狄公也是焦急不已。所以我看這齣戲,不只想看劇情如何撲朔迷離,也在欣賞主角們之間的情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