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沒有料想到,看完整部《少年包青天III》,
心情居然是如此複雜,根本無法平靜下來。
少包這部劇陪了我一個多星期,剛開始我只是因為推理、前二部的緣故,所以找來看。後來我卻被裡頭的人物、故事逐漸吸引。到最後,竟然無法脫身。
觀賞前四個單元時,我還可以享受推理與人物互動的樂趣上。但是,到了《天芒現》與《滅天央》這兩個單元,我得到的幾乎全是沉重與難過。
《天芒現》裡,我傷心難過為的是公孫策與小風箏、包拯與小蠻,尤其是前者。當小風箏向遼國的耶律文才靠攏,公孫策露出一臉的寂寞時,我擔心得快要不行了。
再這樣下去,小風箏就會被人搶走了啊!
但公孫策始終沒有行動,直到封大的死--
看到公孫策默默為著小風箏,將她外公正在火化的屍體蓋上草免得被雨淋濕,我的眼淚不聽使喚地落下來了。
公孫策總是這樣,默默地行動,不求人知,在最後的《滅天央》裡也是如此。
戲裡總將包拯的聰明才智抬舉得很高,沒錯,包拯確實很聰明,對真相從來不含糊,更好的是,他非常「真」,所以才能在面對真相時,毫不畏懼。
然而,他的不畏懼,有一部分是建立在他的兩個好兄弟身上,尤其是公孫策。
公孫策總會在他後面推他一把,在他快倒下去時撐住他。包拯固然聰明絕頂,沒有公孫策,他仍然是不行的。
《滅天央》裡正是如此。
當包拯得知所有一切的真相,恐懼不前時,是公孫策逼著他面對真正的自己。當包拯揭開真相,帶來難以想像的災禍時,是公孫策在背後努力奔走,化解一切可能的衝突。
公孫策或許沒有包拯來的「真」,但有一點是包拯比不上的,他能縱觀全局,能看得比包拯更遠。若說包拯具有道家無為的性格,那麼公孫策儼然是儒家風範的文人了。
然而,這麼要好的一對生死至交,卻在最後硬生生地分開!
本劇的六個單元裡,我不敢評判哪個單元詭計最佳、劇情最吸引人,但若說哪個單元最震撼我,我會選擇最後一個單元-《滅天央》。
因為這個單元的布局與隱藏的陰謀,龐大得令我錯愕,也令我心痛。
想當然爾,帶給劇中主角們的打擊,更是難以言喻。
但這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包拯的抉擇。
我不要包拯跳崖而死,我不要包拯面對公孫策和展昭的呼喚,卻無動於衷。
最後這段簡直像是編劇狠狠給觀眾們一刀似的,太過份了!
就算某個笨蛋說包拯的存在會使天下不太平,又如何?沒有包拯,只要有人心在的一天,天下一樣不會太平啊!
死,能解決什麼問題?
儘管編劇後來交待了包拯和小蠻依然快樂地活在世上,
然而,我一想到包大娘、公孫策和展昭,仍是一陣難過。
讓包拯遠離自己的親娘與生死至交,真是最好的結局?
我原本夢想找到天芒、破了案後,大家可以回到廬州故鄉,一起生活,但結果卻偏不是這樣。
公孫策他們完全不知道包拯是生是死。包大娘在自家看著為兒子做的杞子香袋,展昭在他跳崖的地方想著他,公孫策辭了官,在私塾裡授業,卻依然心心念念著他。
但包拯卻什麼都不知道,也什麼都不說。
天涯相隔,留下的只是無盡的思念與等待,
留給觀眾的,只是心酸的遺憾,
這算什麼?
- Aug 15 Wed 2007 06:48
[大陸劇] 鏗鏘有力的最後一擊-我看《少年包青天III之天芒傳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