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歐美的犯罪小說,雖然因國情不同,描寫上會有所差異,但看多了,總覺得大同小異,類似的心情我曾在尤‧奈斯博的《雪人》心得文中抱怨過,從辦案的警探主角到被害者及其家屬,大抵換湯不換藥,讀久了都覺得膩味。


然而,這本《少女的悲劇》卻帶給我截然不同的感受。沒錯,它依然存在不完美的主角(警探們)、撲朔迷離的案件發展與坎坷的辦案過程這套模式,但作者說故事的方式、背後隱藏的寓意以及充滿柔性的人文關懷卻十分吸引我。

故事從一對父母返家發現自己女兒慘遭殺害開始,母親眼見嫌犯的存在,憤怒之下勒死他,卻發現自己錯手殺死的竟然不是兇手,而是亟欲拯救女孩的男人。爾後父親又發現家中死者不是女兒,是女兒的好友,倖存的女兒極有可能遭遇綁架。案件於是在涉及三條人命的悲哀氛圍下緊張地展開。

或許因為我的職業使然,書中提及的家庭與青少年問題於我心有戚戚焉。被綁架的少女在同儕團體裡找不到依歸,轉而依附臭名在外的轉學生,因此鑄下大錯。儘管一條性命被保住,卻再也尋不回原本的單純與快樂,諷刺的是,連置身團體的空虛感都是可望不可及了。

但少女的悲劇並非僅僅源於她個人選擇朋友的錯誤,家庭才是最關鍵的因素。父母親不適當的教養方式,導致一連串苦難的開始。儘管他們亦是受害者,卻難辭其咎。

書中有一段非常辛酸,被害者的母親問警探說,女兒若回得來,她該如何面對她?母親當然盼望她活著,卻不敢想像女兒慘遭糅躪的悲慘經歷;若死去,對她而言,肯定是噬心啃骨的痛。這種矛盾的心情,簡直是天大的折磨。

我喜歡本書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很少針對這種情況提出自以為是的答案。她將現實放在我們眼前,催促我們思考,卻不做過度的評判。正如她的文字往往點到即止,不會刻意渲染邪惡的細節好刺激讀者的感官,但如此的空白卻反而加深我們的想像力,恐懼與悲傷更強烈地感染我們的思緒。

另一方面,作者塑造的兩位主要角色(警探)都相當合我的胃口,雖然各自有難以啟齒的過去與缺憾,卻在本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令我慶幸的是,作者沒有大筆一揮學好萊塢那一套又是情又是愛的,而是讓兩人以夥伴的身份彼此了解,積極辦案。

 

因此,本書雖然沉重哀傷,卻不乏曙光;雖然人性既可悲又可惡,卻因為主角們而多少保留了一點清新與希望。值得一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