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這篇文章呢,可能會得罪一些人,也可能會造成對號入座的現象。發洩文嘛,我已經盡可能不粗口了。

若無法接受,千萬不要點選「繼續閱讀」。

另,本文紫色字體以下是正經內容,以上純粹發洩。




很早之前我就想寫篇關於收視率的發洩文,不過一直沒有什麼契機。適逢《Q10》播出,剛好有個絕佳的例子,我可以一吐長久以來的怨氣。

『人們對於收視率的反應』可以凸顯人性,這點我深信著。(底下以PTT為例,但其實各大論壇討論區和貼吧也通用)


我在PTT打滾多年,混過幾個大的戲劇版(通常潛水居多)。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況,收視率文之類的東西,最可以看出人性。

無論台劇或日劇版,每每PO出收視率,從底下的推文便可以觀察到人性的百態(尤其是卑劣部分)。難怪後來台劇版的收視率文要禁推了,因為每次推來推去總是會擦槍走火,接下來恐怖的唇鎗舌戰便展開。其實我滿想建議日劇版也這樣做,但到時候我可能會先被口水淹沒吧!

怎麼說推文可以看出人性的卑劣?

我可以理解收視率的高低主宰某些人的情緒,如果自己欣賞的演員有演出,收視高當然歡呼喝采,收視低難免沮喪難過,我覺得這種情緒的表達再合理不過。

然而,推文中有一種人真是......講難聽點,可以面對面的話我真想問候他媽幾百次。

這種人是怎樣呢?

遇到他討厭的作品,收視高酸到不行,收視低就拚命嘲諷。至於自己喜歡的作品,拚命護航,捧得天上有地下無似的,別人批評一下都不行!

以Q10當例子好了,第一集收視15.3%,算滿亮眼的。不喜歡Q10的這種人呢,會酸言酸語的說:收視高都是因為宅男啦!

想不到日本的宅男這麼多,足以撼動收視啊!人家前田就一點實力都沒有,是嗎?

接著第二集收視出來了,10.2%,哇,掉了5個百分點,這下子更有屁可放了。嘲諷之語一句接著一句來,說什麼劇情莫名其妙啊,只有粉絲青睞啊等腦殘話語。

我非常好奇說出這些話的人,真的有好好看過前二回嗎?如果看過,能否明確告訴大家,哪裡莫名其妙?還有,如何統計出只有粉絲覺得好看?非粉絲完全否定?學統計的都快要哭了。

不是只有《Q10》遭殃,每一季多多少少都會有類似的作品被酸一下、嘲諷一下。

那些人屁放完就走,從沒想過臭味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唉......

其實覺得難看無妨,每個人看戲的標準本來就不同。但既然要在公開場合批評,「言之有物」不是最基本的嗎?當然,倘若根本沒看,只會人云亦云,憑個人愛好妄下斷語的話,就另當別論了。

換言之,與其躲在收視率文底下大放厥辭、信口開河,倒不如好好寫篇有條有理有邏輯的批評文,對自己的人生、對這個社會,可能還比較有幫助!


接下來說點正經的。

收視率這種東西怎麼來的,估計大部分人都很清楚,我就不多說了。

至於它的重要性與否,也不是我們能決定,有電視台和廣告商煩惱著,輪不到我們操煩。

只是科技愈來愈發達,在收視習慣與媒介的改變下,收視率究竟還有多少價值,我很懷疑。

所以近年來,日本除了收視率調查外,也出現了錄畫率(即錄影下來的比例)。最有趣的是,今年冬季的BM2收視慘澹,錄畫率竟然是當季第一,害我都不知道該笑該哭。

但這種現象倒是值得電視台深思,在搶救收視率的同時,也要看清現實,做出因應的措拖。觀眾收看電視的媒介已經不侷限於一了(所以手機劇才會出現吧),如何開發客源,如何培養「優質的」編劇,如何不被收視率牽制又能賺錢,才是重點。

說到賺錢,之前我在幻櫻的論壇上看過一篇非常精采探討收視率的文章,可惜它已經湮沒在大海裡,找不著了,不然可以直接連結(若有人知道哪裡可以找到,煩請指點,謝謝)。

在我們的觀念裡,應該覺得收視愈高電視台愈賺錢。其實不然,因為還得視觀眾的年齡層而定。

道理很簡單:要一位50的大嬸掏錢出來,與要一位15歲的少女掏出錢來,何者容易?
 
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以BM2為例,雖然當季收視平均僅僅8.08%,但我想周邊應該為TBS賺了不少吧!

別小看八年級這批吞世代,消費能力超恐怖!

因此,DVD與周邊的銷售量也需要考量在內。收視低而周邊大賺的例子也不少,除了《木更津貓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電王》了。

雖然《電王》不算日劇,但也可稱得上(特攝)戲劇史上的奇蹟。播出後收視穩佔「爐主」
(可惜後來被KIVA奪走XD),周邊卻狂賣,電影一部接一部推出,沒事還跑到別人家客串。這大概是電視台當初始料未及的吧,此時收視率已經被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其實我想說的是,把收視率當成唯一(賴以為生)的標準,對電視台、對觀眾都不是一件好事。
 
因為這只會愈來愈侷限自己的眼界,到時候電視台做不出好戲,遭殃的還是觀眾。

因此,從宏觀的角度來衡量,電視台與觀眾才比較可能雙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