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家的小朋友常見我在自習或考試課時神情古怪,便對我手上閱讀的書籍起了興趣,他們不懂為何我總是一副分明想大笑卻隱忍得十分痛苦的模樣。(臉都扭曲了)

閱讀《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特別是在需要靜謐的圖書館或教室──簡直是種「折磨」。因為它絕對有辦法使閱讀者狂笑出聲,然而當環境不允許自己形象全毀時,能不是種痛苦嗎?(囧)

我對明清兩代素來無好感,之所以想了解一下,不過是因為天子腳下那個都市(北京)可能成為我遊覽的目標之一。同事先推薦我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與陳捷先的《明清史》,《萬曆十五年》我乖乖讀完了,雖然讀到李贄的部分我差點睡著(我對哲學過敏XD),但前面確實寫得不錯。我本以為它是類似「蝴蝶效應」式的寫法,即萬曆十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年,它些微的變化可能對未來形成極劇烈的影響。可實際上不完全是,應該說作者站在萬曆十五年的點上,向前往後來討論整個明朝歷史演變的過程與因果,包含制度、外交等層面。當時的明朝已逐漸病入膏肓,儘管外表依然「正常」運作著,但內部已然腐爛,改革派也好,守舊派也罷,沒有人救得起一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爛桔。

換言之,讀完《萬曆十五年》並沒有緩解我對明朝負面的觀感,我對裡頭的人物也無法投注太多感情(好啦,至少對正德皇帝那個過動兒與中規中矩的申時行有點同情)。本來想接著閱讀《明清史》,適逢網友們的推薦,於是我捨棄了前者, 開始接觸《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是大陸人,目前台灣出版了六集,我不確定作者目前完成了沒有(第六集我還沒看),但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超希望他寫完明朝後,繼續向別的朝代挑戰。

這套書有多紅,我不多言,請看博客來的介紹。(←按下去)

博客來有繁體與簡體版兩種版本,我看的是繁體版,剛好我們縣的圖書館有進。學年末我們學校按往例都會要求我們推薦書籍,好方便校內圖書館採購,推薦單上我第一條便寫了這套書,我也拚命向我家的小朋友推銷XD。


《明朝那些事兒》標榜「歷史本身很精采,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前者我絕對贊同,然後者則視個人才華而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司馬遷再世。所以當初我只將這句話當成宣傳,不置可否地翻開第一頁......

顯然,有些宣傳用語依然具備可信度。

過往,我以為只有推理小說才能夠燃起我急於翻到下一頁的熊熊烈火,但《明朝那些事兒》做到了,以一本歷史作品的姿態,徹底打破了我的眼鏡。

歷史可以寫得嚴謹、豐富,但要寫得幽默、風趣,時時逗出讀者的笑聲,又不能太過偏離史實,我認為十分困難。然而《明朝那些事兒》卻兼而有之,閱讀它時若想不笑出來簡直是考驗臉部肌肉神經。

作者利用現代的語言、觀點,來檢視14-17世紀的明朝,筆尖所到之處,無不令人捧腹。

但這僅是我喜歡此書的原因之一,我更欣賞的,是作者描述人物的立體化。如同戲劇一般,若劇中角色流於平板,劇情將會毫無生命力可言。當年明月無論寫貪官污吏、無能皇帝,或能人賢士,都寫得躍然紙上,歷史自然變得精采無比。最重要的是,他寫人,不會只執著於其一。人具備多面向,我們自己亦然,絕非完全的好或壞,作者將這點掌握得相當巧妙。

在他筆下,貪官污吏、無能皇帝固然是爛咖,卻也非毫無優點可言,能人賢士更不是完人。因此,集聚了這群「多采多姿」的「人物」,歷史才豐富有趣。

透過作者的筆觸,我對明朝逐漸改觀。顯然明朝並非我所想得那般無用,雖然我仍不能接受所謂廷仗、特務的出現,可是在這樣的一個朝代裡,依舊出現了高風亮節的讀書人,或者矢志保家衛國的志士。他們的人格不一定完美,卻想方設法為老百姓締造更好、更安全的生活。每每讀到這種情節,我總是很難不被感動。

前面我提過,這部作品百分之百可以逗人大笑,然而在大笑的同時,也可以使我落淚,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王陽明、楊繼盛與戚繼光三段了。(我目前讀到第四集)

我萬萬料想不到王陽明的事蹟足以令我動容到鼻酸的地步,我對他的認識,大約起源於我大學時代恨得牙癢癢的哲學史。事實上,除了先秦諸子,其它時代的哲學對我都是極大的折磨,其中佛學與宋明理學尤為甚,王先生的心學更甭提了。所以我怎麼可能給他好臉色看呢?

我這想法就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哲學的浩瀚天地我不懂(因為我既駑鈍又懶惰),但人若能將苦苦追尋求得的極致之道運用於自身,我認為這套哲學必定有它難以估計的價值存在。

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敘述王陽明的一生,隨著故事的起伏,我愈來愈喜歡他,更敬佩不已。當王陽明為朱子的「格物致知」苦惱,上天下地尋不著「真理」時,我非常能同理他的遭遇,因為王陽明的努力、焦灼、渴望真理的心情,我有過,而且未曾抹滅。只不過有一點無庸置疑:我們的層次差太多,他是天,我是地,天壤之別!

其實王陽明最令我看重的不是他的心學,而是他能夠將之與現實聯結起來,所謂「知行合一」。我總以為搞哲學的多半有些偏離現實,但實際上哲學不是莫測高深的殿堂之物,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王陽明的一生便是最好的印證。

見他帶兵打仗、見他平定戰亂、見他踏平艱險......每一幕都是驚心動魄又令人感動叫好的畫面。說來好笑,我一直以為王陽明是溫潤如玉的君子,不然也是循規蹈矩的讀書,這話若擱在被王陽明打敗的士兵耳裡,他們鐵定爬都要從墳墓爬起來大喊笑話了。這個狡詐如狐卻又大氣凜然的男人,是我想像不到的矛盾結合體,不過這個「矛盾」正是王陽明發揮他心學的精華所在!

托他的福,我對哲學的過敏症,稍微有那麼點好轉了XD。


人性是非常複雜的東西,小時候我們可以黑白分明,因為我們看見的世界夠單純。但長大後的現實灰色地帶漸漸增多,當我們想保護某些人事物時,往往必須卸下一些原則,對於明朝許多想一展保家衛國抱負的官員,這種做法更是必然,戚繼光便是其中之一。

他是名垂千古的抗倭英雄,一旦見過他的抗倭事蹟,無人不懾服。明朝的倭寇之亂,嚴重到令人瞠目,我想當初若沒有戚繼光這個天才將軍出世,當時明人的墳墓不曉得還要多上幾萬甚至幾十萬座啊!

可是這樣一個男人,他收賄,也行賄,更會搞官僚那一套。正常來講,戚繼光很有可能因此「股值」跌了一大半,英雄變成狗熊了。然而這就是不得不然的「灰色地帶」,也是作者最擅長描述的部分。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或都必須成為像楊繼盛那樣的男人,他以自己生命為賭注,去抗衡那幾近不會倒塌的銅牆鐵壁(嚴嵩)。但楊繼盛確實成為有明一代的亮點之一,他讓我見識到我所以為的明朝是錯誤的,二、三百年的歷史不全然是糊塗帳,能培養出如斯氣節的文人,證明這個朝代還是有點價值的。

對比楊繼盛,戚繼光彷彿遜色了,不,絕對不然。楊繼盛以生命為天下爭一個道理,爭一個生存空間,而戚繼光只是選擇了另一種方式,他必須存活下來、擁有權位,否則他沒有足夠的力量展現他絕佳的才智,保護沿海的老百姓們。因此他游走於黑白兩地,使自己處於灰色地帶。徜若他走上與楊繼盛相同的道路,恐怕倭寇之亂再無平息一日,甚至會造成更多無法挽救的悲劇。

像戚繼光這樣的選擇並非個案,明代有些文人都使了這一招。畢竟剛硬、正直、不結黨結派、不收賄走後門等者,在那個時代活不了多久,想要有一番作為,有時候就得如此。當然可悲的是,更多時候,它不過成為貪官污吏們的藉口罷了。



拜讀過《明朝那些事兒》、看了《大秦帝國》(戲劇),讓我對歷史愈來愈有興趣。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其它同類型或者讀來有趣的作品可以推薦給我呢?(簡繁體不拘,另,除了清朝,任何朝代都可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