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來的時候》做為高雄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榮獲14項金馬獎提名,確實令我驚艷非常。

我年輕時觀賞張作驥導演的作品,常會產生無法體悟的挫折與疏離感。因此最初我對《當愛來的時候》並沒有抱持多少的希望,想說它大概又會成為我心目中另一道「浮光掠影」吧!

然而,當我看見片中阿傑(高盟傑 飾)帶著來春(李奕捷 飾)來到堤岸邊,用自閉患者會有的遲緩卻清晰的聲音說道:「
 我每次被欺負後,哥哥都會心情不好,來到這邊看鳥。」我眼眶匯聚的淚便無聲落下,直到終曲響起,幾乎沒有一刻停歇。

《當愛來的時候》討論的不是俗氣的愛情,也不是熱烈的友情,它用最樸實最親切的手法,道出我們都曾遭遇過的「親情」。透過一名16歲未婚懷孕的女孩來春,將親情的偉大與真切,刻畫得細膩而感人。

不過,這份「偉大」與「真切」,卻不是我們理想境界的溝通與和平所造就的。片中充滿了爭吵、對抗、諷刺與無力,根本難以想像在這樣的家庭裡,怎麼可能存在所謂的「愛」呢?

但是,我可以肯定,正因為是這樣的環境,才最能顯出「愛」的力量。



本片是以家庭為核心,但這個家庭十分複雜。身為一家之主的黑面是被人招贅的,但老婆不能生,只好再娶小老婆,小老婆為他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後來因故黑面又將自己在金門唯一的弟弟阿傑──同時也是自閉症患者──接來台灣一起住。

乍看之下,這個家庭絕對永無寧日,家人之間的關係肯定支離破碎。最初我也這麼以為,加上主人翁來春的種種叛逆行徑,家庭的崩解指日可待。

我等待毀滅的來臨,最後我卻等到了無法止息的眼淚。

我想早在一開始來春那稚氣卻真誠的口白已經告訴我答案了,她說她喜歡陽光味道、喜歡家人,也喜歡被責罵,因為那代表關心。

所以這個家庭裡有再多的爭吵、對峙、辱罵,都指向唯一的答案:
 因為他們深愛彼此。

連阿傑這個自閉症患者──最不能正常表達關愛的人──都能在來春被父母責罵時,不靈活地為來春送上一盒冰淇淋。在常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舉動,但阿傑做來卻叫我鼻頭酸到不行。




我沒有未婚懷孕,我周圍沒有自閉症患者的親戚,我父母都在我身邊,可是我比誰都能體會,片中所傳達的親情。我想起了父親拿著藤條打我的景象,想起了父母吵架吵到母親拿著菜刀想自殺的過去,想起我成年後不顧父母顏面對著他們大罵的頑逆,想起和自己兄弟爭吵到要離家出走的痛苦……。

然而,這些難堪與苦楚居然都會過去,我的家人還是在乎我、關心我,明明我曾經那麼糟糕與惡劣。

原來,即使我們背景、經歷截然不同,但關於「愛」,我們都一樣
16歲的來春,與成年的我;來春的家人,與我的家人。

這部電影的主題曲〈彼岸〉有一段歌詞:

愛是掙扎 愛很優雅 愛是對話 如此偉大
愛是責駡 愛很複雜 愛是懲罰 讓人害怕

事實上,片中沒有優雅、沒有平和的對話,有的只是掙扎、責罵、複雜與懲罰。

然而,它們仍然是愛。

而且,本片對親情的詮釋並不囿於血緣,它更超越了血緣。大小老婆之間的相濡以沫、來春與叔叔阿傑的互動,在在都使我感動不已。

雖然我說本片沒有優雅的愛,不過整部作品卻宛如優雅的樂章。導演不急著訴說太多,他從容不迫一點一滴地放出訊息,使這個家庭的輪廓逐漸分明,逐漸加深他們之間的羈絆。

這是我始料未及的!

導演還藉由僅片頭片尾出現的禮儀師(范植偉 飾),來暗示來春與他們一家未來的道路。禮儀師開頭坐到了會倒楣的餐桌(來春家開餐廳),來春告訴他坐這桌會倒楣,禮儀師說無妨,反正他常跟死人打交道。沒想到吃完飯一出門,就出車禍了。

之後來春與他們家的遭遇似乎和禮儀師相似,倒楣極了。來春的懷孕,父親的過世,叔叔的癲瘋……幾乎令他們焦頭爛額。

然而,最後一幕,禮儀師擁著他的老婆出現,來春記起他,禮儀師對她說,他一點都不倒楣,他雖然出了車禍,卻因此賺得一個老婆。

原來,
 失去,也可能是一種得到

來春漸漸懂了,她失去恣意妄為的青春,以及與她針鋒相對的父親,卻從此了解家人的可貴,並且願意努力珍惜一切。




禮儀師來的那兩次,第一次,來春的弟弟誕生;第二次,她的孩子誕生了。

禮儀師照理是死亡的象徵,可是兩次的來到都帶來了的新生命。我想,這是導演的一種暗示吧!

看似危機,實際上卻是轉機,沒置之死地,哪來的後生呢?

非常推薦本片!


題外話:本片的主題曲〈彼岸〉相當好聽,由主角李奕捷演唱。現在聽著這首歌,我的眼淚還是會忍不住落下來啊!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