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image2.jpg

讀完《告白》的當天,我找了《肅清之門》來拜讀。並非有比較兩者的意圖,而是題材相近,在我這顆被《告白》充斥的腦袋裡,忍不住想再讀一點類似的東西。


這兩部絕對是適合躍上螢幕的作品,《肅清之門》拍成電影恰恰好,不過有BR在前,儘管主題相異,可能還是會被拿來批評;《告白》可以拍成日劇,書中類似羅生門的手法或許不易展現,用全知的觀點構成DRAMA應該會更好。

畢竟《肅清之門》與《告白》都非常刺激視覺,不搬上螢幕可惜了。

兩部作品的寫法大相逕庭,但控訴的欲望卻十分接近。青少年犯罪本身能夠牽扯的東西就多如牛毛,家庭、學校、社會、法律、媒體……所有想得到的,幾乎均涵蓋其中。因此,作者能批判的目標物太多太多了。

每次讀這類作品,我總會無力,不是作者寫得不好,而是因為深入而令人感到疲乏。

社會怎麼了?家庭怎麼了?學校怎麼了?為什麼能蘊育出這種怪物?

他們披著未成年的外殼,內心卻比大人更恐怖;仰仗著保護未成年的法律,恣意妄為到極致。《肅清之門》的亞矢子對警察說:這群人已經不能被稱為孩子,他們是怪物啊──二十一世紀特產的怪物。

《肅清之門》使用了較激烈誇張的手法來表達作者的控訴,裸露的言詞與情緒比不上《告白》的內斂。

主角亞矢子為了女兒的死與任教班級學生的惡行,一步步利用子彈與刀刃成就她的復仇。

我並不清楚日本是否真有如此荒謬的學校與班級,但無可否認的是,作者提出少年犯罪與親子關係等問題,恐怕是當前每個國家都必須面臨的窘境。當世界變得更進步、物質生活更完滿,為什麼青少年的赤子之心卻反而留不住?

不過,雖然《肅清之門》拋出許多問題,卻沒有告訴讀者可以解決的方向。它用血淚狠狠地潑灑出一個接一個令人心悸的現象,固然瞬間衝擊力十足,但讀完後,我覺得似乎有點流於表面,徒有血腥的過癮而缺乏現實感。

比較起來,《告白》的內斂反倒更有力道。簡潔的第一人稱敘述、明快的文字、環環相扣的過程,確實叫人一翻開,便無法停止。

其中最精采的莫過於第一篇〈神職者〉了,我還記得讀到末段雙腳發軟的感覺。相較之下,後面幾篇便顯得普通,怎麼比也比不上首篇的爆發力與意外性。

但整體而言,《告白》無疑地是部值得一讀的作品。它不侷限於青少年犯罪本身,而是將家庭、學校、周遭人物的變化與影響納入考量,令我想起了宮部美幸的《理由》,《理由》的開頭這麼寫道:

就像磁石吸鐵般,「事件」總是凝聚了許多人。

除了事件震央的受害者和加害者外,加上周邊的人──各自的家屬、親朋好友、鄰居、同學、同事、目擊者、警方偵訊的人、出入事件現場的募款人、送報生、餐館送外賣的──再次令人驚訝,一個事件可以牽扯到這許多人!

而《告白》裡一名小女孩之死,牽扯到的不僅被害者的家屬、加害者,還包括他們周遭的許多人。《理由》採取的是類似報導文學的寫法,因此我還可以抽離情緒。但《告白》的第一人稱,卻令人難以逃開。

從不同的角度,竟然可以衍生出如此多樣的「答案」──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加害者的同學,以及加害者本人。

最悲傷的是,眾人可能都以為自己的「答案」才是真相。

但最令我激賞的正是藉由相異的角度下看到的事件面貌與人物本質。原本我認定的,可能在下一篇便被推翻,孰真孰假?孰善孰惡?本書並沒有給出答案,只能交由讀者自由判斷了。


#
###############我是分割線################


我這篇文章很早之前就寫完了,只是一直沒丟上來。

我猜測會改編成戲劇,果然今天看到了消息,只是《告白》是改編成電影,而不是連續劇,其實我還是蠻希望能以連續劇的方式呈現,層層逼進的效果應該會不錯,電影的時間太短了。

相關新聞在

女老師是松隆子主演,我私心還是認為天海祐希更適合XD。
01.jpg 

直樹的媽媽是木村佳乃,雖然〈慈愛者〉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直樹媽媽應該有點年紀了,可是木村佳乃倒蠻有溺愛孩子的味道。況且她在《相棒》裡的惡女形象應該足以擔負這個滿腦子只有孩子的可悲母親吧!
02.jpg

年輕的男老師良輝則由岡田將生飾演,可能因為乙男緣故,剛看到他有出演時,我還以為要將原著的國中生設定改成高中生咧(改成高中的話這部電影就毀了)。
03.jpg 

剩下的就是兩位欠扁的國中生與美月人選了,小愛美的戲份應該不多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