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澤保彥四個字,我腦子RUN過一遍的,大概不脫科幻、推理與幽默等詞語吧!從《死了七次的男人》開始,西澤便以略帶戲謔的筆觸擄獲我的心,雖然尚不至於讓我大迷特迷,但最起碼閱讀他的作品絕對是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

和西澤密不可分的另一個詞語叫做「科幻」,所以我們會看見總掉入時間漩渦,每件事都要來個九遍的久太郎(死了七次的男人),還有只要杵著,就能令旁人腦袋迅速推理、並balabala道出真相的山吹海晴(完美無缺的名偵探)。科幻與推理並不違背,這是當初西澤保彥帶給我的驚喜。

然而,這本短篇集結的《解體諸因》,竟意外地與科幻沾不上邊!
更甚者,它與以往我讀過的西澤的作品有著很大的區別──屍塊、血腥充滿了整本書!!

西澤保彥在本書後記裡提到,他酷愛分屍小說,自然會有想為之致敬的豪情。不過因為某些評論,讓他覺得只有一具被分屍的屍體或許太過陳腔濫調,於是一堆屍塊便出現了。(汗)

所以,《解體諸因》的九篇短篇,裡頭的屍體(無論真假),都得不到完整的下場。

當然,在大部分的觀念裡,分屍小說寫來自然極其詭譎恐怖的,無論是島田莊司的《占星術殺人魔法》,或者高木彬光的《紋身殺人事件》等,其中的氛圍都令人不寒而慄。不過,如果讀者把這套風格套在西澤保彥身上,他可能會乾笑兩聲,靦腆地把自己的作品收回去吧!

其實會這麼認定的讀者,恐怕還不夠了解西澤。即使本書滿布屍塊,骨子裡還是歡樂到不行的哦!

換句話說,請不要用世俗的眼光(啥?),來看待這本作品裡的殺人動機與手法。或許有的讀者會認為,為什麼僅僅為了這麼點小事,就要殺人分屍呢?這點在本書是不成立的,反正殺人者本來就具備一定的瘋狂程度,何必這麼計較呢?(攤手)

正因為撇開了動機,故事的焦點更能專注於手法。因此九篇短篇裡,真正的主角多集中於手法成立的理由為何。動機不過是輔助,有時候還會成為笑點之一。例如其中一篇〈解體升降〉,兇手僅僅是為了想看某樣東西,所以殺了人又分屍。負責辦案的警察求救因病住在醫院的警察主任,案件解開之後,警察的反應超好笑,他連續說了好幾次:「......有那麼想看嗎......」如果知道兇手想看的是什麼,我相信讀者們和警察的反應絕對如出一轍。

西澤的作品有蠻大的魅力是來自於他幽默的語言風格,這點在本書非但未被掩蓋,反而更加大放異采,所以我幾乎是笑著讀完整本書的。圖書館的先生曾以為我借的這本書似乎是很深奧的哲學書,我當時微笑地對他說:不是哦,這本很好笑,是談分屍的......

雖然我說的是事實,但不曉得有沒有嚇到他(囧)。

西澤的搞笑風格,在最後的推理劇「輪遞殺人案」達到了最高潮。我本來以為這會和東野圭吾的二小時推理劇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事實不然,這只是一部推理舞台劇的劇本,可是裡頭的角色與對話實在好笑到爆,如果真能演出,一定要請天下一偵探和大河原警部來支援啊XDD!

順道一提,雖然本書是短篇集結,但彼此之間的主要人物都有關聯,甚至到了最後一篇,會將前面的推理再次推理一次,所以最初我們看的答案,未必是正確的。讀這本書最好的方法,還是一氣呵成,否則很多線索容易遺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