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龜有的阿兩)

2002年我第一次出國旅行,目的只想著跨出國門,踏上我朝思暮想的日本土地。


2003年我第一次獨遊,只想著平安順利,不要丟掉小命,好好回到台灣。

接下來幾年的旅行,我沒有想那麼多,旅行是休閒附加物,感覺我們這種職業的人寒暑假就該拿來旅行。

2012年開始不一樣,我嘗到了獨遊的美好味道,一次又一次,我將自己扔進異邦。一個人步行於迥異於台灣的街頭,思考人生的意義與方向。偶爾身旁會有意外的同伴,但其實大多數時候我並不樂意,我喜歡一個人走著,喜歡耳畔是清靜的。

因為那樣,我才可以盡情思考,我喜歡任思緒馳騁於天地之間。

這樣一個人走了幾年,我突然感覺累了。

從中國昆明回來後,我的心境有了轉變。


撇開我對中國的憤恨情結不談,我在昆明與當地人的交流是愉快的。

然而,事實上,依我的性格,我並不喜歡與陌生人有太多的接觸。算不上戒心,只是覺得麻煩。

我曾在金門因為搭公車結識一位婦人,我們同往翟山坑道。其實到點就可以各自玩各自的,可是她一直和我說話,我不得不附和她,以至於風景看得非常不專心。我忘了最後我找什麼藉口溜掉,總之,出了翟山坑道,我迅速沿著馬路走去,沿途景色普通,我卻覺得呼吸自在。

在倫敦,同民宿的女孩十分健談。我來到倫敦的隔天她便詢問我想去哪裡(當時她已經在倫敦許多天),我完全沒有與人同遊的心理準備,卻不好意思拒絕,我們一起吃了午餐,到國家藝廊。那一天是我在倫敦最難熬的一天(所以後來我又找時間一個人去逛國家藝廊)。但女孩真的是一個超好的人,是我太慢熟,沒辦法承受太多的好意。

去年到澎湖,搭公車遇到了一對母女。可能我有點長進了,和陌生人相處不再那麼彆扭,又或許是澎湖太小,我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會遇到,我只好認命也不一定XD

旅途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是常理,無論遊客或當地人。可是我卻不那麼容易敞開心胸,加上太愛孤獨這種感覺,因此往往習慣把別人鎖在心門外。

我不覺得這種性格有什麼不好,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在不造成別人的困擾之下,最主要是自己愉快。

不過,滄海都能變桑田了,人的性格也會隨著年齡、閱歷有所變化。

我漸漸厭倦出國看風景看文化的行程,思考人生這件事還是我出國會做的,可是我內心似乎有個小小的聲音在掙扎著、回響著:

清靜的旅行遠遠不夠,不要拒絕別人的交流,不要恐懼別人的搭理。

甚至進一步,我腦中萌生出主動與別人交流的可怕念頭XD


但所謂「交流」,沒有語言的基礎哪來交流?雖然我曾經在飛機上和一個日本女孩用破爛到不行的英文夾雜日文聊了二個多小時,但不代表這到哪裡都行得通。況且,一知半解的對話,到底算不算是交流?

我不認為語言的精熟對旅行本身有極大的幫助,不會當地的語言我依然可以趴趴走,問路、買東西什麼的,只要有個筆記本、地圖或計算機,成功的機率通常不低。

然而,所謂交流卻不僅僅是問路或買東西,而是更深層的文化碰觸

我現在想要這種東西。


在昆明與實習導遊的女孩聊政治,像在我腦海裡開了一槍(詳情請參考「此文」)。這可能是我為數不多的中國旅遊經驗中,最接近他們政治生活的一次。

雖然一個人不代表全中國,但以一窺多,也不是不可能。

於是,我逐漸想要更多更多實際文化的碰撞。

只是中文圈之外,我有什麼?

我開始興起把英語學好的念頭。經過台灣英語教育十幾年的摧殘(笑),我的英語能力沒有好過。讀寫勉強,聽說一塌糊塗。如今我耳朵已被塞了數十年,重新起步不是易事,但也絕非難事。雖然全世界英語系國家不多,卻無法否認英語還是有它的功能性。與不同國家的人交流,它的效度依然不小。


旅行果然很像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想法與目的。

過去我的旅行目的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希望可以是新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