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喜歡探討犯罪心理的劇集,所以落落長的美劇我幾乎沒有一部能堅持下去,除了《Criminal Minds》。連早期我相當欣賞的《NCIS》都在第五季敗北,CM卻能堅持不懈留在我的待追名單上,可見它的魅力。
 
所以有網友說,如果我喜歡CM,而不介意步調慢一點、說明詳細一點的劇集,可以來嘗試一下英國的《Wire in the blood》。
 
從中譯名「心理追兇」來看,《Wire in the blood》是一部與犯罪心理息息相關的作品,改編自Val McDermid的小說,台灣也有出版,書名翻為《血中之弦》。《Wire in the blood》雖然與CM相似,著重犯罪者心境變化的探討,進而破解案件。但美、英劇風格的差異,直接影響劇集的呈現方式。
 
假如你厭倦CM快速破案的模式,無法理解他們如何短時間做出完美的側寫,或者質疑全美國是不是布滿連續殺人犯,那我想《Wire in the blood》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本劇每季不超過六集,每二集解決一個案件,故事自然能夠寫得細膩而深入。最重要的是,它允許錯誤發生,主角從未被神化。
 
主角Tony Hill是一名心理學家,除了醫生與教授的工作外,他也會幫忙警察緝查犯人。在Tony的身上你可以看見Hotch或Rossi(CM)的專業,但未必能看見他的正常,Tony擁有一般英劇男主角該有的本色:古怪而令人費解。
 
比起Tony的病人,Tony本人更像心理疾病患者。辦案時他喜歡自言自語,會隨時隨地扮演起一人兩角,透過對話找出犯罪者的特性。這種事我也會做,可好歹是腦內互動,Tony卻是大剌剌不顧旁人而展現出來。

 
 
Tony還喜歡與他逮捕的殺人犯聊天,美其名是心理治療,不過我覺得更像是兩名互相理解的朋友在溝通。

 


在Tony內心深處,或許隱藏著解放束縛的欲望,只是道德理智控制了他,所以藉由與超乎常軌的殺人犯互動,可以使他得到絲毫的解脫也不一定。 

 
 

原本我很擔心Tony這樣的行為,會不會成為我的夢魘。我想起雀兒喜‧肯恩的葛蕾茜系列,警探亞契被美女殺人犯凌虐,獲救後心理上卻徹底成為她的禁孿──完全的斯德哥爾摩症患者。我厭惡死這系列作品,作者高舉殺人犯的行為簡直令人想吐。
 
慶幸的是,Tony即使曾被serial killer禁虐過、即使仍不斷看望這些殺人犯,起碼他的心靈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自由的。甚至我期望他多多與他們交流,愛上他們也無妨。
 
我之所以有這種想法,原因出在女主角身上。
 
最初我看完前二集,一度想放棄,我實在受不了劇中的女主角Carol Jordan的個性。她才和Tony認識沒幾天,就忙著與Tony搞曖昧,她忘了查案才是重點嗎?身為警探兼女主角,她毫無魅力可言。

 
 
幸好本劇第一季只有六集,我心想再給它一次機會,等看完後面四集……我沒放棄是對的。當編劇減弱男女主角的對手戲,專心在案件的鋪陳上,故事精采太多了。
 
正因女主角讓我很堵爛,所以我才舉雙手贊成Tony擁抱他的殺人犯們。一部作品搞得殺人犯比女主角更有魅力,編劇真的該檢討一下XD。
 
本劇不像CM節奏這麼快,但我們可以看見Tony如何一步一步側寫出兇手的輪廓,慢工出細活,這使觀眾更能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犯罪心理這門科學並沒有美劇描寫得那麼神。
 
更多時候,它可能夾雜危險的錯誤。
 
編劇在最後一個故事就明白告訴我們,再怎麼厲害的主角,也會被科學欺騙。
 
不過沒有錯誤,哪來的成功呢?我喜歡英劇的坦白與去神化的表現。所以這部作品我可以放心追下去,如果他們肯換掉女主角,我相信會更完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