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壞習慣,凡我鍾情的演員,我常會渴望他們演出極端的角色,例如心理變態、殺人犯等。我總覺得這類角色,不僅容易看出演員的功力,同時也是提煉演技的大好途徑之一。


Michael Emerson在我在喜歡上他之前,已經演出了不少該類型的角色(笑),所以我不用渴望便有劇可以看。

不過我會找《The Inside》來看倒不是因為ME,純粹是我喜歡它的題材。

The Inside》是美國的作品,但從風格來看,我卻覺得更接近英劇的冷酷。它沒有一般我們習慣的美劇團體合作的光明面,言詞間鮮有幽默。它有的是一位幼年曾被綁架長達18個月卻自我順利脫逃的女主角,一群不把彼此當朋友只當工作夥伴的組員,與一位可以不為所動將下屬推出去送死的上司。

他們可以選擇案件辦理,大多是長期難解的連續殺人案。性質有點類似《Criminal Minds》,可是CM的大家庭溫馨感、彼此休戚與共的羈絆,你甭想從《The Inside》裡頭找到。

可惜的是,《The Inside》在美國播出時(2005),據說因為內容過於黑暗、描寫過於寫實,只播了七集便被腰斬,直接發售DVD。所以它只有一季,共13集。就我看過的感想,坦白講,比它更沉重、暗黑的劇集多的是,但生不逢時吧,如果在現今播出,應該不會有那麼多反彈的聲音。

ME在《The Inside》(103)裡扮演的是一名連續殺人犯Marty Manning,不過這名serial killer不是一般意義的變態,他專門殺害的,是具有潛在性連續犯罪的犯人。也就是說,Marty自詡為正義使者,為社會清除那些有可能成為serial killer的人們。



這種設定可有趣了。雖然Marty殺害的那些人尚未實行犯罪,可是他們確實已經「準備」好犯罪。倘若Marty不是早一步解決,那麼受害者絕對不會僅僅是加害者本身。

這令我想到《Person of Interest》,同樣是預防犯罪,FinchReese拼死拼活,遊走在法律邊緣,能救一個是一個。而Marty大筆一揮,直接給加害者了當。就結果而言,似乎差異不大,然而心態上,天差地遠。

我非常喜歡最後一段Marty與女主角Rebecca的對話。Marty綁架Rebecca,將未來可能殺害幼童的潛在犯罪者丟在她面前,要她側寫這個犯罪者將來的動向。Rebecca從不情願,到一步步咬牙憤恨推論出未來可能的恐怖結果。

我認為Rebecca的憤怒,並非針對Marty,而是因為眼前被五花大綁的潛在加害者以及曾被綁架過她的兇手。

先前Rebecca曾在電話裡指摘Marty的行動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Marty的回話令我顫慄:

我什麼時候能聽到Rebecca Locker的說法?或者來個更好的,讓Becky George來接電話。(Becky GeorgeRebecca的原名,10歲時被綁架的名字)

我想問問她,她是否想讓別人在誘拐她的人從窗戶闖進來之前,就把他殺掉?




因為Rebecca的遭遇,面對Marty時我覺得儘管她未必有同情,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受到干擾,甚至瞬間產生接納他的心態,將兩人視為一體。

所以當Rebecca最後從側寫潛在犯罪者,到側寫Marty時,兩人之間的火花相當漂亮。

 
 
 


這也是《The Inside》跟其它犯罪劇集相異之處,畢竟很少有一部劇集主角會產生與加害者同一盟線而唾棄受害者的念頭,甚至故意透過與加害者的互動(被綁架、對話等),來證明自己的堅強與無敵。

ME在裡頭的演技當然不用說的好,略帶神經質的聰明伶俐與掌控一切的志得意滿,顯露無疑。同時內心卻夾雜恐懼,恐懼自己與那些被害者會成為同一類的人。

分析到這裡,我突然很想看
ME飾演多重人格患者的角色,看看能不能打敗Edward Norton 在《驚悚》的精采表現。Edward Norton的《驚悚》可是我心目中多重人格扮演者的經典。



ME在《The Inside》有一段,是他闖進FBI辦公室肆無忌憚的模樣。我超愛這段,從假裝善良、無害,到冷酷、不屑,ME的詮釋自然到我想尖叫。在他身上根本看不到Finch的影子啊可是我還是很愛他怎麼辦?(昏倒)

我最愛他望著貼滿他「成品」時一臉不以為然的表情,媽的我很想揍他卻又好愛他,可惡!!(搥地)



視頻在下面,大家可以欣賞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