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對第一部的失望,我對第二部的少年包青天並沒有懷抱什麼期待,沒想到,它卻讓我跌破眼鏡,驚艷之情難以掩飾。


並非陸毅詮釋的包拯勝於周杰才導致我的改變,而是整個劇情相較先前(第一部)不僅完整許多,人物也豐富燦爛起來。
第一部的人物性格是多變的、不合邏輯的;但第二部的人物性格卻是立體的,合乎常理的,並且令觀眾可以認同。


舉例來說,公孫策這個角色是前後二部我都最喜愛的一個人物,第一部裡的他自恃聰穎,處處想與包拯爭競,一直到最後,編劇都沒讓他與包拯做出個勝負或了結,包拯對他只是逃避,這種感覺持續到結局,似乎是種遺憾。

到了第二部,公孫策還是那麼倨傲,非得與包拯分出個高下。
但第二部的編劇顯然較有內涵,因為他從別的角度賦予了公孫策另一種生命姿態。因為眼疾,公孫策急於打敗包拯,沒想到最後卻落入兇手的圈套。如此高傲的公孫策此時彷彿從高山被推入地獄深淵,雙眼的疾病也在同時發作,徹底地瞎了......

當自己自以為是人中之龍,但總是有個人擋在自己面前,無論如何都擊不敗他時,那種悶氣與痛苦,絕對是難以想像的。

而公孫策,正是被捲入如此的漩渦中。

嫉妒、悲傷、絕望......全攪在一塊,他找不到自己。

公孫策的心情我懂,也能體會,這種情結絕對曾經發生在你我的心中過。

所以我才說第二部的編劇給了公孫策一個生命,一個立體而又燦美的生命。

瞎了眼,心眼才真正打開,公孫策在失明期間,在旁人的點化下,才發現自己以前走了許多冤枉路,那些嫉妒與爭競,都像曇華一現,實在不必要產生啊!

於是,他回頭,拄著木杖,等待包拯的到來,伸出纖細手腕:

「我想你還缺個主簿吧!」


他明白了,他與包拯的關係,不該是無止盡的競爭,而是應該為蒼生百姓著想,相互幫助,相互珍惜。

看到這一幕時,我內心充滿感動,兩人間的相知相惜,從對立到了解,雖然經過許多折磨,可總算是個好結果與好開始。

從此之後,我只要看到包拯與公孫策一起思考案情的樣子,就會覺得好滿足。得此知心友,夫復何求?

後來當公孫策恢復視力,包拯驚喜地跑進地下室時,那場面、那對望、那一舉一動,都讓我心裡雀躍不已,兩人不需要什麼言語與行動,彼此的友誼都在對方眼中。
(這一段是全劇我最喜歡的一段了~)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身上,四個莽漢,出身都不光采,但同樣效忠於包拯,編劇在這方面處理得頗細膩,很能說服觀眾為何四人能對包拯如此死心踏地跟隨,同樣也彰顯出這四人的忠義個性。

一開始四人也是兩兩對立,但了解到對方的性格後,立刻成為知心的好夥伴,果然是性情中人,這又為他們立體的個性添上一筆。



此外,在劇情演進方面,許多故事都十分完整而且動人。
像死囚喬泰這個故事,當他終於開口敘述自身遭遇時,真的讓我掬了幾把同情淚,世界上竟有如此單純而深情之人,卻偏遭逢厄劫,與心愛之人相隔陰陽兩地。


比起第一部,第二部內容實在豐富多了,而且少了抄襲的影子,是值得一看的戲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