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東野圭吾 (1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初看到本書的文案,我以為東野圭吾想往驚悚小說的方向發展。

我心裡的可愛寶貝,卻成為別人眼中的駭人怪物。如果愛是一種病態,就讓我徹底瘋狂吧……

然而,真正翻開小說後,才知道依然是東野圭吾一貫的風格:爭議的話題,拋出的兩難,留給讀者自己決定答案。

本書跟我閱讀《空洞的十字架》感覺很像,後者東野丟出了刑罰與贖罪對等與否的困難。而今在《人魚沉睡之家》,他將腦死的判斷、器官移植等爭議主題,包裝在一起,迫使讀者從中思考與選擇。

本書敘述年僅六歲的播磨瑞穗因溺水可能成為腦死者,所謂腦死,並非僅僅植物人狀態。植物人是身體無法自主行動,但大腦依然在運作。但腦死,意味著只有心臟在跳動,大腦基本已無意識存在。或者換個說法,就是一具「活屍體」。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5年,東野圭吾以《放學後》獲得江戶川亂步賞後,接連二年,陸續創作了幾本長篇小說,《學生街殺人》是當時的作品之一。早期的東野圭吾,風格非常樸素,詭計毫不繁複,在新本格獨領風騷的時代,他像隱身在月亮身旁的小星星,光芒雖有,卻不敵其明亮。


《學生街殺人》是1987年的作品,同年綾辻行人發表了《殺人十角館》。我無意拿兩部作品內容做比較,但比起十角館的石破天驚,學生街確實質樸到容易令人忽略。

但這就是東野的魅力,我覺得蘇軾有一句話很適合形容他:「厚積而薄發」。他也許不是燦爛到你可以一眼便相中的作者,但隨著時間流逝,他的作品會自自然然、逐漸吸引你的目光,等意識到時,才會發現他已經走進你心中。

許多讀者對東野早期的作品不以為然,可是若沒有這些寫作經驗的累積,又如何成就後來他諸多作品的出色亮眼呢?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年到台中的東海夜市遊逛時,我在一家著名的甜品店首次看到上面這張圖片。當時我只覺得這張畫莫名的有吸引力,英語兩光的我自然認不出「
NO NUKES」是什麼,鼓起勇氣詢問店員,才知道「NO NUKES=反核」。


圖畫是日本知名畫家奈良美智的作品,住在日本本島最北方弘前市的他,深知核災的恐怖,便以此畫表達對核能的反對,完全放棄版權,提供大家任意下載、列印、發放。

在日本311大地震之前,我對核能災害沒有任何概念,總覺得它是個遙遠的名詞。我們的生活需要電力,發電需要核能,我就是這麼直線式地認定,從未思考過若因天災導致發電所毀滅,會帶來多少恐怖的災害,也沒想過除了核能,我們是否可以開發更多替代方案。

東野圭吾《天空之蜂》的焦點便是核電存在與否的議題,故事敘述犯人偷竊直升機,利用遙控的方式將直升機停在核能反應爐的上方,藉此威脅政府停止運轉全國的反應爐,否則將會任由直升機墜落在反應爐上。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距離上一次我閱讀東野圭吾的作品,已經有半年之久;而距我前次接觸湯川&草薙系列更不知是多遙遠的事。我曾經非常喜愛該系列,尤其是初試啼聲的《偵探伽利略》,能讓我這個對理科特別冷感的讀者都大歎精采,相較於森博嗣總是足以令我昏昏欲睡的寫法,東野作品的魅力可見一班。


然而,自從日劇播映、東野在書中加入內海薰這個角色後,對我而言,這個系列開始走味。哦,千萬別誤會,我可不是因為湯川和草薙之間由於第三者的介入而無法大腐特腐而感到沮喪。基本上偵探&助手能讓我萌的除了大不列顛王國那對元老外,只剩下我怨念甚深因為島田莊司死都不讓他們相見的御手洗潔和石岡和己了。

我對這系列失望的起因在《伽利略的苦惱》。日劇的熱播或許讓東野「利欲薰心」(註),刻意在書中創造出一模一樣的內海薰,對此我沒有意見,反正作者說了算。但令我生氣的是,東野圭吾沒必要因為內海的出現,使草薙的光芒甚至性格都慘遭毒手吧!

翻開《伽利略的苦惱》,讀了二、三篇後我發現根本讀不下去。書中的草薙還是當初在《偵探伽利略》和《預知夢》裡那個堅持、務實的草薙嗎?雖不至於像徹底換了一個人,可是他已經不是我當初認識的草薙。一想到自己最喜愛的角色被東野這樣亂搞,我如何不放棄?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鳥人計畫》是東野圭吾1989年的作品,曾入圍第十一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這獎項是什麼我不太清楚,但令我驚訝的是,本書居然是東野早期的作品。不知是否我太久沒有接觸東野,判斷失了準頭,《鳥人計畫》給我的感覺竟然近似晚期的東野,除了文筆稍稍稚嫩,整體來看並不會輸給現今的東野圭吾。


《鳥人計畫》以日本滑雪運動為背景,敘述滑雪界的明星榆井明,技術高超無人能出其右,但他卻於某日滑雪練習時,遭人下毒殺害。

東野圭吾的作品向來沒有太過複雜的脈絡與令人目眩的角色關係,也鮮少出現需要兇手勞心勞力製造的詭計(勞心或有之,勞力就很少了)。東野不擅長華麗的謎團或磅礴的氣勢,但他卻得懂得從細微處撼動人心。

《鳥人計畫》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偵探俱樂部》是東野圭吾
1990年的作品,依他創作的時期來看,屬於早期之作,因此本格的味道仍然濃厚。如果喜歡《放學後》、《雪月花殺人事件》或《白馬山莊殺人事件》風格的東野,我認為《偵探俱樂部》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不同的是,《偵探俱樂部》是短篇集結的小說,由僅僅服務上流社會的偵探俱樂部會員的偵探與助手貫穿整部作品。一男一女的組合不免令人期待會不會是可以大展身手甚至談情說愛的男福爾摩斯與女華生,但事實完全不然。他們就像一般徵信社的社員,只不過接受的對象必須具備身份地位與財富象徵罷了。

從頭至尾,東野未曾點出兩人大名,關於兩人的性格、外貌描述也相當粗淺。明明身為主角,卻彷彿幽魂穿梭書中,只在關鍵處向委託人遞上他們嚴謹的報告或口頭詳細說明事情原委,收取費用後便拍拍屁股離去。

因此,當我得知本書被翻拍成電視劇(SP),有點難以置信。偵探與助手還請來知名度甚高的谷原章介與松下奈緒演出,不免感覺大材小用。當然我相信為了凸 顯主角們,編劇肯定在他們身上著墨了不少原著本沒有的情節,但效果如何沒看過日劇的我無法評價。只是拜讀過一些心得,對這部SP普遍評價不高也是事實。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閱讀本書之前,我以為它是本與《超‧殺人事件》或《名偵探守則》相似的作品,會涉及關於推理或作家之類的嘲諷,但事實卻不然。


《怪笑小說》是東野1995年出版的短篇集,共收錄九篇作品。就標題而言,與其說它充滿親切的詼諧,倒不如說更貼近黑色幽默,甚至最後兩篇已經與好笑無關了。

據書末解說,東野在這些作品裡發揮了他身為大阪人特有的搞笑風,儘管我對這方面了解不多,不過我並不是很在意裡頭的笑點,反而是背後深層的諷刺更能打動我。例如:〈超狸貓理論〉中人類對自我深信的執迷不悟,〈屍台社區〉小老百姓為了房價竟可以忽略屍體到叫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表面上,東野雖然採取了誇張的描述,可是最令我感到恐懼的是,我一點都不覺得這是種「過份」的手法。換句話說,我相信若條件允許,人類絕對會成為東野筆下的樣子。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與《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同年(
1986年)發表的《白馬山莊殺人事件》,是東野圭吾踏入文壇的第三作。早期的東野圭吾充滿本格味道,較難想聯想到現今寫作風格多元化的他。不過我個人卻偏愛尚被密室、不在場證明、童謠殺人等主題圍繞著的那個年輕氣盛的東野。

《白馬山莊殺人事件》便是以鵝媽媽童謠為引導,所發生的一連串命案。主角菜穗子一直無接受在異地(鵝媽媽度假山莊)「自殺」的哥哥公一,為了找出真相,與好友真琴前往山莊。此山莊特別之處在於每個房間均附有一至二首的鵝媽媽童謠,乍看之下僅為點綴的童謠,卻成為命案的關鍵。在菜穗子與真琴的鍥而不舍下,事件真相逼進大白,但沒想到案件竟再度發生。

東野圭吾的本格推理向來給我十分純淨的感覺,不像綾辻行人以降的新本格派盡是華麗與花俏。因此閱讀他的作品總是可以毫無負擔、自在舒暢,不用擔心會出現多血腥的場面。以本書為例,雖然打著鵝媽媽童謠的名號,卻沒有摻用一般常見的「模仿(童謠)殺人」,童謠本身只擔任謎團(暗號)的工作,另一個謎團則是菜穗子哥哥自殺時的「密室」狀態。

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這麼「平和」的故事會不會讓一向吃重鹹的讀者不耐,但東野圭吾絕對有引人入勝的功力。在他看似溫潤的文字下,其實隱藏著難以忽視的力量。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一直認為東野圭吾早期的本格推理作很「乾淨」,沒有橫溝正史的妖魅詭譎、島田莊司的華麗磅礡、綾辻行人的千迴百轉,但自成一格:流暢、毫不拖沓,謎團不繁複,卻能使人眼睛一亮。

所以我很喜歡東野圭吾早期的作品,儘管它們的主題沒有後期廣闊,我卻鍾愛這種簡單。

《迴廊亭殺人事件》是東野圭吾1991年的作品,在此之前,他已經發表過《放學後》、《畢業前殺人事件》、《十一字殺人》等作品,這些都是較偏本格解謎之作。與近來的《單戀》、《彷徨之刃》、《殺人之門》等有些差異。

東野早期仍致力於謎團的設計,以詭計為主,描寫人性為輔。不過後期明顯有了改變,探討人性、宿命等沉重之旨愈來愈強烈,這當然帶來另一番閱讀趣味,偶爾我想要享受一點折磨時,我會選擇東野後期的作品。但整體而言,早期的解謎作還是可愛多了。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十一字殺人》是一本乍看標題會令人興奮的作品,當初我還聯想成會不會是什麼特別詭譎的殺人手法,但事實上不然。「十一字殺人」本身,不過是代表兇手內心滿滿的殺意罷了。

閱讀之初,我便知道這是東野圭吾早期的作品,所以會有興奮感,或許也源自於此。早期的東野作品仍會蘊藏著本格的味道,對於詭計尚能花較大的篇幅詳加策畫(如《放學後》、《畢業前殺人遊戲》等),因此,我確實期盼能在本書得到這方面的滿足。

然而,又再一次「不然」了。

本書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詭計,或者說,那根本稱不上詭計。但奇妙的是,我卻很喜歡這部作品,甚至勝於東野某些晚期的作品。東野圭吾晚期的作品,總是充斥著滿滿的沉重與宿命,說實在的,這也沒什麼不好,可是我不希望學會適應這種永無天日的悲哀。若是東野早期的作品,固然也撇開不了類似的情緒,可最起碼,氛圍可以平淡一點,即使東野在耍悲沉時,力道也會輕一點。

《十一字殺人》描述的是女主角因為男朋友被殺一事,而深入追查事實真相的過程,在這其中,女主角卻意外發現另一樁看似意外卻可能是謀殺的海難……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東野圭吾的作品我讀得不少,驚訝、悲傷、無奈......什麼感覺都有過,但我想到目前為止,《彷徨之刃》是最令我心痛的。

甚至有一度我幾乎快放棄,我不敢讀下去,我不忍看見主角注定走上毀滅之路。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主角長峰重雄育有一女長峰繪摩。某日繪摩與朋友欣賞完煙火回家途中,卻被兩名男子強行擄走,並加以玷污致死。長峰為了替女兒報仇,不惜拿自己的性命做賭注,誓要親手殺了侮辱繪摩的兇手。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套一句中禪寺在《姑獲鳥之夏》對關口所說的話:

「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啊,關口君。」

足以做為《預知夢》一書的註解。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從《放學後》、《畢業前殺人遊戲》後,
東野圭吾漸漸擺脫本格推理作家這個頭銜,
創作走向多樣化,不再侷限於一端。

那《名偵探守則》可不可以視作他睽違多年後的本格推理力作呢(笑)?


它具備了一切本格推理的標準配備: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想起幾年前,教育部推行性別教育時,用的詞語叫做「兩性教育」。後來為了因應社會的開放與變化,改名為「性別教育」。

從「兩性教育」到「性別教育」,
突顯的是更多異於社會性別認同下的「人」的存在,
但我從不認為改個名稱,
便能讓教育人員更加公平開明地對待各式各樣的孩子,
就像《單戀》一書中的諸位主角配角們,
也不是一句「性別認同障礙」便可以解決掉所有事情一樣。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是我所能想到最純粹的愛情、最好的詭計。


封底的文字如此寫著。



這本書我花了兩天消化,我盡可能不願想起它得過多少獎項,因為那會令我對它有著太高的期望(而過高期望往往緊連著失望)。

第一天閱讀到中段,我心裡還在揣測:封底那段文字究竟可不可信?如此樸素又早早得知兇手的作品,真能在最終扭轉時局,將我一軍嗎?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前幾年我在某本作品裡拜讀過東野圭吾的〈爆炸〉(現收錄於《偵探伽利略》),
當時只有一個感覺--不好看,不喜歡。
我與理工本就是絕緣體,這種結果也不意外,
所以商周出版的這本《偵探伽利略》並沒有出現在我的書架上。


最近難得在大學圖書館看到了幾本日系推理小說,
本著不浪費的精神就借了回來,《偵探伽利略》是其中之一。

siedu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